田间唱响劳动美——探秘评剧中的剥玉米艺术
田间唱响劳动美——探秘评剧中的剥玉米艺术
在冀东平原的秋收季节,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,农人们围坐剥玉米的场景,化作评剧舞台上一幅动人的画卷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一出《刘巧儿》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评剧这个北方剧种,更让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的唱段传遍大江南北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评剧发展的百年历程中,劳动场景的艺术化呈现始终是其重要特色,其中剥玉米的程式化表演堪称一绝。
一、农耕文明孕育的舞台艺术
评剧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唐山地区,这片燕山南麓的沃土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。每当秋收时节,剥玉米成为农家重要的集体劳动,妇女们围坐玉米堆,手指翻飞间金黄的玉米粒如雨落下。这种充满韵律感的劳动场景,被敏锐的评剧艺人捕捉,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舞台程式。
在传统剧目《杨三姐告状》中,高家姐妹边剥玉米边聊家常的场景,巧妙运用了戏曲的虚拟手法。演员手持道具玉米棒,通过手腕翻转、指尖搓动的细腻动作,配合咔咔的拟声音效,将枯燥的农活升华为富有节奏感的舞蹈。这种表演既保留了劳动的真实性,又赋予其艺术美感,形成评剧特有的生活化表演风格。
二、玉米粒落处的百态人生
评剧《小女婿》中田喜儿与陈快腿的玉米地相会,堪称劳动场景与戏剧冲突完美融合的典范。月光下的玉米垛前,男女主角借剥玉米传递情愫,玉米粒落地的沙沙声与板胡的婉转旋律交织,将农家青年的纯真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。这种以劳动为载体的情感表达,突破了传统戏曲才子佳人的模式,展现出劳动人民特有的浪漫。
在新编现代戏《金沙江畔》里,红军战士帮藏族同胞剥玉米的场景更具深意。演员们整齐划一的搓玉米动作,配合军民一家亲的合唱,将简单的农活升华为民族团结的象征。玉米粒颗颗落筐的声响,与战鼓节奏暗合,暗示着革命力量如星火燎原。
三、程式创新中的文化传承
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创造的搓玉米十八式,将日常生活动作提炼为戏曲程式。右手三指捏穗,左手转棒,配合腰部微微晃动,每个动作既符合劳动规律,又具备舞蹈美感。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,使评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当代青年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某剧团新排《玉米情》中,采用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:前景是写实的玉米垛,后景用投影展现万亩青纱帐。演员的剥玉米动作与现代舞元素融合,配乐中加入电子音效模拟玉米爆裂声,传统程式焕发时代新意。
从田间地头到戏曲舞台,从生产劳动到艺术创造,评剧中的剥玉米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模仿,更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写照。那些翻飞的手指、散落的金粒、此起彼伏的乡音小调,编织成中国戏曲长廊中独特的风景。当剧场灯光亮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化的劳动场景,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深情礼赞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