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地里唱大戏——浅谈农事戏曲中的角色百态

玉米地里唱大戏——浅谈农事戏曲中的角色百态

在冀中平原的秋日田野间,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梆子声穿透玉米地。这可不是普通的农忙号子,而是流传了三百年的剥玉米调——一种将农事劳作与戏曲表演完美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。每当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,就是十里八乡的庄稼人搭台唱戏的好时节。

一、农事舞台的众生相

头戴蓝布巾的老把式拄着木叉登场,开口便是嘹亮的[倒板]:九月里九重阳,棒子(玉米)堆满场。这个被称为场头的角色可不简单,既要安排活计又要调解纠纷,手里的铜烟锅在玉米堆上敲出梆子点,竟能带出西皮流水的韵味。农妇们腰间别着玉米皮编的彩带,边剥玉米边甩出水袖般的弧线,她们被称作玉米娘子,手中的玉米棒就是最灵巧的道具。

二、玉米堆里出状元

最出彩的要数剥玉郎,这个丑角鼻梁抹着白粉,却能把剥玉米的活计玩出七十二般花样。只见他倒骑条凳穿梭玉米堆,两根玉米棒在手里转得像风火轮,冷不丁抛向空中又用牙接住,逗得满场哄笑。更绝的是金穗仙的独角戏,这位头戴玉米须假须的老生,能把玉米生长的故事从惊蛰唱到白露,每剥开一穗玉米就抖出一个包袱。

三、戏里戏外皆是人生

玉米垛垒成的戏台上,常有这样的场景:抱着婴孩的小媳妇把玉米粒数成十八相送的拍子,白胡子老丈用玉米芯敲着《将军令》。去年秋收,王家庄的玉米调大赛上,十六岁的春妮靠一段《磨盘转》夺魁,她把玉米粒撒在石磨上,随着梆子声渐急,金黄的雨点竟在磨盘上跳出了《昭君出塞》的舞步。

当夕阳把最后一道金光洒在玉米垛上,铜锣声里飘来悠长的[锁板]:一粒金,一粒银,戏文唱罢又耕耘。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角色,把庄稼人的酸甜苦辣都揉进了戏文里。或许正是这份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真切,让这些田间地头的玉米戏比雕梁画栋里的正剧更动人心弦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