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字正腔圆遇上唱念做打:播音主持老师的戏曲教学手记

当字正腔圆遇上唱念做打:播音主持老师的戏曲教学手记

今年春天,我带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京剧《贵妃醉酒》选段时,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倒仓声让窗外的麻雀都惊飞了。这种啼笑皆非的场景,恰是播音主持与戏曲艺术碰撞出的独特火花。在这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讲台上,我摸索出一套特殊的教学方法。

**一、重塑声音的DNA**

戏曲教学的起点往往令播音生措手不及。当学生尝试用新闻播报的发声方式演绎《牡丹亭》的袅晴丝时,字音虽准却失了魂魄。我让每位学生手持一面小铜镜,对着镜中倒影反复调整口型:昆曲的撮口呼要比播音的圆唇更聚拢三分,京剧的喷口需要调动整个面颊肌肉的震颤。有位北方学生在练习越剧四工调时,硬是把楼台会唱出了黄土高坡的苍劲,我们花了整整两周时间,用绍兴方言童谣重塑他的口腔肌肉记忆。

**二、解构程式化表演**

戏曲程式化表演与主持人的即兴表达看似矛盾,实则暗藏玄机。在《西厢记》红娘报花名的教学中,我要求学生先按新闻播报方式朗读台词,再逐句注入戏曲韵白。当张生他三个字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转为带着小腔的苏白时,学生突然领悟到肢体语言与语调的同步律动。我们拆解水袖的勾、挑、冲、抛,将其转化为主持台风训练:一个45度角的扬袖恰似引导观众视线的优雅手势。

**三、文化基因的跨时空对话**

在多媒体教室,播音生用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明代戏台,全息投影中的老生台步与他们的主持走位产生奇妙共振。有位学生为梨园戏《董生与李氏》设计导赏词时,把掌中木偶的傀儡调转化为现代脱口秀的节奏框架。期末汇报中,看着学生们用京剧韵白播报时事新闻,用评弹腔调主持美食节目,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。

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练功房的窗棂,学生们仍在对着水银镜揣摩《锁麟囊》的哭腔。播音主持与戏曲艺术的融合教学,不是简单的技巧叠加,而是在当代语境下重构文化表达的基因链。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,恰似将古琴谱翻译成交响乐总谱,既保留传统的灵魂,又奏响时代的强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