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戏涡水畔:亳州戏曲的千年回响
听戏涡水畔:亳州戏曲的千年回响
涡河波光里流淌着商汤古都的传说,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梆子戏的铿锵。亳州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戏曲艺术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独特光彩。当夜幕降临老街茶馆,二夹弦的缠绵唱腔穿透木格窗棂,仿佛将时光倒转千年,带人走进这座皖北古城的精神世界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曲之花
亳州戏曲的根系深扎在农耕文明的土壤中。每逢春耕秋收,田间地头的劳动号子逐渐演化为叙事歌谣。明清时期,随着水陆码头的繁荣,来自山东的柳子戏与本地民歌相遇,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亳州梆子。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形式,在茶馆酒肆的方寸舞台上绽放,唱词中既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农谚,也流淌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乡愁。
二夹弦堪称亳州戏曲的活化石。这种由两人操弦、三人演唱的独特形式,保留了宋元说唱艺术的遗韵。老艺人说,过去走街串巷的盲艺人将三弦绑在腿上,边弹边唱《王宝钏寒窑》的段子,悲怆的拖腔能让人听得落下泪来。这种原生态的表演方式,至今仍在利辛县的乡间庙会上延续。
二、老戏台上的悲欢人生
《花打朝》的梆子声在亳州城乡回荡了三百余年。这出以隋唐演义为蓝本的武戏,将程咬金的憨直豪爽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戏中程七奶奶大闹金銮殿的经典段落,演员要连翻二十四个筋斗,展现的不仅是武艺,更是亳州人骨子里的血性。每逢庙会,这出戏总能引来满堂喝彩。
在谯城区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珍藏着一批清末手抄戏本。《张彦休妻》的唱本纸页泛黄,工尺谱旁密密麻麻标注着方言衬字。这出伦理剧通过书生负心的故事,将儒家伦理融入市井语言,道出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是非观。戏中马前泼水的经典唱段,至今仍是戏迷票友的最爱。
三、古调新声中的文化传承
新世纪之初,亳州梆子剧团带着新编历史剧《华佗》进京演出。该剧创新性地将五禽戏融入武打设计,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经典场景,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呈现震撼全场。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,让古老剧种焕发出时代光彩。
在涡阳老子文化广场,每周三的戏曲票友会雷打不动。年轻人在抖音上传自拍的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,点击量常常破万。非遗传承人李凤云开设的少儿戏曲班,最小的学员只有五岁。当奶声奶气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响起时,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悄然萌芽。
夜幕下的北关历史街区,青砖灰瓦间飘出丝竹之声。老戏迷闭目打着拍子,孩童趴在爷爷膝头学唱戏文。这些流淌在血液里的旋律,承载着亳州人的集体记忆,也见证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。当新编戏《芍花恋》的旋律响起,我们听见的不只是戏曲的传承,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