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社村:榕树底下藏着半部潮剧史

博社村:榕树底下藏着半部潮剧史

夏日的榕树荫像一把撑开的绿绸伞,五里亭的石板路被晒得发烫,老榕树底下却总坐着三五个摇蒲扇的老人。路过的外乡人若问起博社村的戏班子在哪,老人们准会神秘一笑:喏,这树根底下埋着半部潮剧史呢。

**一、祠堂里的锣鼓声**

村里八十岁的林阿婆至今记得,当年春分祭祖时,林家祠堂的戏台子能唱三天三夜不歇场。八仙桌上摆着三牲供品,青烟缭绕中,旦角的水袖拂过描金楹联,咿咿呀呀的唱腔在四水归堂的天井里打着旋儿。如今祠堂虽不常开戏,但每逢正月十五,村东头的木匠林伯总要带着徒弟们把斑驳的戏台重新擦亮,他说这是给祖宗留个念想。

**二、榕树下的活戏本**

村口大榕树的根须垂落成帘,树洞里藏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放牛归来的孩童总爱扒开盒盖,里面躺着半本民国廿三年的《荔镜记》手抄本。七十三岁的潮剧老倌炳叔说,当年日本人的炮弹炸毁了戏班子,班主把戏本藏进树洞,自己却再也没回来。如今炳叔常在树荫下教孩子们念白:陈三探窗的唱词混着蝉鸣,惊飞了歇脚的白鹭。

**三、晒谷场上的新传承**

村西头的晒谷场去年装了LED灯,九零后的阿珍带着舞蹈队的姐妹,把《苏六娘》的唱段编成了广场舞。老辈人起初直摇头,可当看到孙女们穿着改良的水袖衫,在月光下跳起桃花过渡时,林阿婆悄悄抹了眼角:这调子倒是没走样。村委会的小黑板上,每周三晚的潮剧兴趣班通知旁,歪歪扭扭写着几行童谣:月光光,照戏棚,阿公教我唱五娘...

暮色四合时,村广播站突然传来炳叔沙哑的唱腔。放学的孩童追着声音跑过青砖巷,惊得谁家院里的鹅群扑棱棱乱飞。祠堂的红灯笼次第亮起,隐约可见新糊的窗纸上映着甩水袖的人影——这戏,终究还是在博社村的血脉里活着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