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京城梨园根脉:北京戏曲研学基地探秘

寻访京城梨园根脉:北京戏曲研学基地探秘

北京城里藏着这样一处妙地:灰墙黛瓦间飘出婉转的西皮二黄,朱漆门廊后可见描画脸谱的年轻面孔。这里就是戏曲爱好者口耳相传的戏曲研学基地,它像一粒明珠镶嵌在城南的胡同深处。

从地铁10号线草桥站C口出来,沿着万芳亭公园西侧的小路步行约800米,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便映入眼帘。院门口立着两块刻有戏曲传习所字样的原木牌匾,檐角悬挂的铜铃随风轻响,恍若穿越时空回到民国年间的戏楼。这座占地15亩的院落原是京剧名伶的私宅,如今改造成集教学、展演、体验为一体的活态传承空间。

穿过月洞门,迎面可见生旦净丑四座独立院落。每天清晨,操着各地方言的学员们在此晨功吊嗓,水袖翻飞处惊起檐下白鸽。最妙的是东厢房的戏服工坊,二十余位绣娘守着祖传技法,一针一线复原着《贵妃醉酒》的宫装霞帔。研学课程中,参与者不仅能试穿这些价值数十万的戏服,还能跟着师傅学习贴片子、勒头的传统妆造技艺。

基地特别设有沉浸式体验课,戏台两侧的厢房改造成互动空间。推开雕花木门,左手边是打击乐体验区,九架不同音高的单皮鼓排列成阵;右手边的虚拟扮戏系统堪称黑科技,通过动作捕捉技术,能让体验者瞬间化身《三岔口》中的任堂惠。每周三下午,戏曲名家会在此开设公益讲座,常有票友带着珍藏的老戏单前来讨教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基地与护国寺小吃街仅隔两条胡同。研学结束后,沿枣林前街漫步,买份艾窝窝,听街坊们用京片子聊着梅兰芳当年在此排戏的轶事,别有一番滋味。若是赶巧,还能遇见乘着黄包车来授课的老艺术家,车铃叮当声中,仿佛瞥见了京剧鼎盛时代的吉光片羽。

这个藏身市井的戏曲天地,恰似一折精心编排的折子戏——既有传统的筋骨,又透着创新的神韵。当夕阳为院中的老戏台镀上金边时,三弦声起,研学归来的孩子们甩着新学的水袖,在青砖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,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