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店小学戏曲班:藏在乡音里的小梅花

蔡店小学戏曲班:藏在乡音里的小梅花

咿——呀——清晨七点半,蔡店小学的练功房已经飘出稚嫩的唱腔。五年级的张小蕊踩着厚底靴,水袖翻飞间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,引得窗外的麻雀都扑棱棱落在枝头张望。这座豫南乡镇小学的戏曲班,正在用最地道的乡音,讲述着新时代的传承故事。

一、从土台子到金舞台

七年前,老校长李保国在仓库翻出几件褪了色的戏服,看着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,萌生了开设戏曲课的想法。没有专业老师,他就请来村里老艺人;缺少服装道具,美术老师带着学生用报纸糊头面。谁也没想到,这支草台班子竟在全县文艺汇演中拿回了第一座奖杯。

如今的戏曲班有了专用练功房,墙上挂满孩子们参加小梅花奖、戏曲进校园展演的照片。去年编排的新编豫剧《少年花木兰》在省青少年艺术节亮相时,评委们惊叹:这些孩子眼神里有戏,骨子里带着传统文化的魂儿。

二、戏台背后的文武场

每周三下午的戏曲课是全校最热闹的时光。音乐教室里,一群小花脸正跟着梆子声练习云手;走廊上,几个小姑娘互相纠正着台步;就连食堂阿姨都能哼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。副校长兼戏曲课教师王丽娟说:我们不要培养戏曲神童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。

戏曲班的教学大纲藏着巧思:语文课学唱词练朗诵,体育课融进毯子功,美术课设计脸谱图案。六年级的赵子豪原本性格内向,自从扮演了黑脸包拯,不仅成了校辩论队主力,还自创了戏曲韵律操。

三、乡音唱出新传承

今年春分,戏曲班把《朝阳沟》选段搬到了村口的古戏台。台下坐着揉面的媳妇、择菜的老太太,当孩子们用地道的豫南腔唱起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,72岁的王奶奶抹着眼角:这调调跟我当姑娘时听的一模一样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,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戏曲小主播社团,用方言讲解戏曲知识,短视频账号粉丝突破5万。校长办公室的锦旗堆里,有面特别的旗子写着:戏韵润童心,非遗有新声——落款是三十多位学生家长。

夕阳西下,戏曲班的灯还亮着。道具架上的马鞭轻轻摇晃,仿佛在等待明天又将响起的锣鼓点。在这里,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活在孩子们一板一眼的唱念做打里,生长在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中。当稚嫩的童声遇上古老的戏韵,我们听见了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和鸣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