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校少年:梨园灯火里的守夜人

沧州戏校少年:梨园灯火里的守夜人

清晨五点,沧州戏曲艺术学校的练功房已经亮起了灯。十六岁的王明阳对着镜子反复调整云手姿态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透,在晨光中泛着微光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沧州大运河畔的这座白墙灰瓦院落里上演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,正用晨昏颠倒的苦功延续着百年戏曲的血脉。

一、运河畔的晨功

沧州戏曲少年的一天从破晓前开始。在河北梆子传习基地,14到18岁的学生必须在日出前完成三遍五禽戏。这种结合戏曲身段的晨练传统,源自清末沧州庆云班的科班规矩。现任校长李凤霞说:当年师父们发现,运河上摇橹的船工唱梆子格外亮堂,原是因着晨间开嗓的缘故。

基本功训练精确到毫厘。在压腿架上,每个学生都要保持朝天蹬姿势十分钟。墙上的刻度线记录着他们每天的开胯幅度,0.5厘米的进步往往需要半个月的坚持。梆子专业学生张雨欣展示着膝盖处的护具:这是用汽车轮胎改的,比市售的耐磨。

二、活态传承的密码

这些少年有个特别的称呼——运河戏苗。这个称谓源自沧州特有的师徒传承模式:每周三,年过七旬的河北梆子名家赵金钟都会带着学生登上运河游船。在欸乃桨声里,他们对着粼粼波光练唱,还原百年前戏班在水路漂泊时的传艺场景。

戏校的课程表藏着传承的智慧。每天下午的文化课包含《沧州运河航运志》研读,学生们要整理明清时期戏班在运河码头的演出记录。去年,他们从故纸堆里复原了失传的《漕运令》唱段,在沧州大剧院演出时引发老戏迷集体起立喝彩。

三、新芽与老根的交响

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传统教学。在非遗实验室,学生们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分析老艺人的身段数据。十七岁的李想开发了一套戏曲动作评分App,能通过手机摄像头即时纠正身法误差,这个项目刚获得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。

周末的南湖公园露天戏台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。当《钟馗嫁妹》的唱腔响起,晨练的老人们会不自觉跟着打拍子。这些少年用抖音直播演出时,总会特意标注沧州码头调的定位。一场两小时的直播能吸引上万观众,屏幕那头有远在墨尔本的沧州侨胞留言:听着小老乡的梆子声,运河的水好像流到了家门口。

夜幕降临时,戏校的灯火依旧通明。练功房镜面上凝结的水雾,映照着少年们翻飞的翎子。他们手机里存着爱豆的街舞视频,但更常回放的是师父演出的《南北合》。在这座被大运河滋养的城市里,这群守夜人正用青春续写着梨园传奇,让梆子声穿过时空,在新时代的码头重新靠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