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老戏台:运河畔的百年腔调

沧州老戏台:运河畔的百年腔调

沧州老城的茶馆里,总能听见这样的对话:今晚南关火神庙唱哪出?听说是《双锁山》全本,唱梆子的老魏头要亮绝活儿。这座运河滋养的古城,戏台上飘荡的唱腔比运河的浪花更绵长。屋檐下晒暖的老人眯着眼,能数出沧州地面上流传的二十多种地方戏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江湖气

沧州武风盛行,河北梆子的唱腔里也带着三分侠气。光绪年间的戏单上,《三岔口》《打渔杀家》这类武戏常年占据头牌。老辈人说,真正的沧州梆子讲究铜锤花脸,武生出场时台步要震得戏台咚咚响。七十年代沧县梆子团下乡,台柱子王金良唱《辕门斩子》,甩髯口的力道太猛,竟把幕布掀开一角。

运河码头边的露天戏台最见真章。夏夜演出时,船工们在货船上架起马扎,隔着粼粼波光听戏。梆子声混着船工号子,惊起芦苇荡里成片的夜鹭。这种野趣,至今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露天剧场还能寻得三分。

二、土腔土调里的烟火气

在青县农家院里,农闲时节的哈哈腔比蝉鸣更热闹。这种用犁铧片打节奏的庄稼戏,唱词里尽是六月麦黄腊月杀猪的庄户日子。去年重阳节,刘吉村的戏迷自发凑钱请戏班,老会计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:按人头摊,唱三天大戏每人合七块三毛二。

黄骅渔港的渔民更偏爱渔鼓戏。开海前的祭祀戏必唱《龙女献宝》,老艺人用海螺当乐器,唱到东海龙王发兵将时,后台伙计们齐声学起海鸥叫。台下看戏的船老大往台上扔红包,总要用黄表纸包三块咸鱼干——这是海上人讨吉利的古法。

三、古戏新唱的传承路

泊头火柴厂旧址改造的戏曲博物馆里,九十岁的刘凤梧仍在传授西河大鼓。老人教徒弟打鸳鸯板有绝招:让学徒顶着盛满水的碗练,洒一滴就加唱一炷香时辰。去年非遗日,他的徒孙在抖音直播《朱买臣休妻》,直播间里年轻人刷的火箭把老人看愣了:这可比当年收铜子儿利索。

沧县中学的戏曲社团最近火了。学生们把《花为媒》改编成校园剧,数学老师客串的阮妈成了网红。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:能让我们孩子也学段流水板吗?运河文化节的露天戏台上,十六岁的李小雨唱《大登殿》,抖音直播观看人数破了十万。

夜幕降临,清风楼前的空地上,戏迷们自发围成圈。拉弦的老汉、唱落子的老板娘、比划身段的小学生,在霓虹灯下勾勒出沧州戏曲的众生相。运河的水依然在流,戏台上的灯火明灭间,百年前的老调子正在长出新的枝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