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梨园撷英:百年戏曲名家的燕赵风骨

沧州梨园撷英:百年戏曲名家的燕赵风骨

沧州这片流淌着运河水的土地,不仅孕育了武术魂,更滋养着戏曲魂。从晚清宫廷戏班的绕梁余音,到当代梅花奖得主的惊艳亮相,百余年间,沧州籍戏曲名家在燕赵大地上谱写着独特的艺术传奇。

一、梆韵铿锵:河北梆子的沧州血脉

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后台,总能听到老艺人们哼唱《辕门斩子》的唱段,这正是沧州梆子名角王玉磬的代表作。这位1909年生于东光县的艺术家,独创的王派老生唱腔浑厚苍劲,当年在京津戏园子登台,一句见尔等一个个鼠肚鸡肠的拖腔,能赢得满堂铜钱雨。其嫡传弟子裴艳玲更是将梆子艺术推向新境界,在《钟馗》中的五鬼闹判身段,融合武术功底,开创了武戏文唱的表演范式。

盐山籍的银达子(王庆林)则以革新著称。他打破梆子传统定调,将男声唱腔降低四度,创造出醇厚婉转的达子腔,《打金枝》中劝万岁的唱段至今仍是戏迷手机铃声的首选。这种革新精神在沧州梆子艺人中一脉相承,青县梆子剧团现任团长王少华,在《娘心》中创新的哭腔十三咳,让传统梆子焕发现代生命力。

二、评腔悠扬:运河岸边的曲艺明珠

南皮县张旗屯村的张志广,少年时在运河码头卖艺,独创的沧州木板大鼓将西河大鼓与沧州方言完美融合。他演唱的《杨家将》,能凭一张嘴、一副板儿,让运河船工听得忘记卸货。如今在沧县东关茶馆,仍能听到八旬老艺人李洪基用沙哑嗓音演绎《小八义》,那韵味让人恍若置身百年前的漕运码头。

泊头评剧名旦花淑兰,13岁登台便以《杜十娘》成名。她将河北梆子的夯音融入评剧唱腔,《谢瑶环》中大堂一折的【反调慢板】,每个音符都带着运河水的涟漪。2015年,其弟子刘秀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《花为媒》,让沧州评腔惊艳世界。

三、百花竞放:多元剧种的传承之光

黄骅渔鼓戏第五代传人赵连城,至今保留着出海前祭戏神的传统。他改编的《李三娘打渔》,将船工号子融入唱腔,手持的渔鼓筒用渤海湾的老船木制成,敲击时带着海风的咸涩。在渤海新区渔民文化节上,这种带着腥咸味的艺术令观众耳目一新。

任丘哈哈腔世家出身的王兰荣,独创含泪笑腔表演技法。她在《双灯记》中饰演的白老太太,能用一声儿啊让观众笑中带泪。如今其孙女王红燕在抖音直播唱《小姑贤》,老戏迷发现那些俏皮的甩腔里,依然跳动着奶奶传授的韵律密码。

在这片尚武之地,戏曲艺术如同运河畔的芦苇,既有刀剑般的筋骨,又有流水的柔情。从王玉磬的梆子到花淑兰的评剧,从渔鼓戏到哈哈腔,沧州戏曲名家们用生命浇灌着传统艺术,让燕赵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异彩。当运河号子遇见戏台锣鼓,这便是沧州献给中国戏曲最美的和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