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高校戏曲传承:在校园里遇见梨园风华

沧州高校戏曲传承:在校园里遇见梨园风华

在沧州这座千年古城里,戏曲艺术如同运河水般流淌不息。当传统戏曲遇上现代高等教育,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正在校园里悄然上演。

一、梨园新韵:沧州高校里的戏曲课堂

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戏曲课堂上,学生正跟着老师练习河北梆子的十三咳唱腔。这里的戏曲表演专业不仅教授唱念做打,更设有戏曲服装设计、戏曲文学创作等特色课程。每周三下午,阶梯教室里都会传来《宝莲灯》的经典唱段,这是戏剧鉴赏课的固定节目。

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,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班成为亮点。学生上午学习戏曲理论,下午直接到沧州京剧团排练厅实践。这种双师制培养模式,让00后学生张萌在毕业前就获得了全国青年戏曲大赛新人奖。

二、活态传承:当校园遇见老戏台

沧州医专的戏曲文化周已成品牌活动。去年京剧名家裴艳玲做客校园时,学生们用现代编曲演绎的《钟馗嫁妹》让人耳目一新。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,而是通过加入电子音乐元素,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经典剧目。

沧州电大的戏曲社团有个特殊传统——每月末到清风楼广场举办公益演出。这群大学生不仅会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还能用地道的沧州话表演西路梆子折子戏。他们的抖音账号沧韵戏社已收获10万粉丝,每条视频下都有戏迷留言点戏。

三、戏曲新人的成长之路

沧州高校戏曲专业的毕业生正在创造新的可能。王雪毕业后创办戏曲绘本工作室,把《赵氏孤儿》改编成儿童读物;李阳组建的沧戏新声乐队,将二胡与电吉他混搭演出。这些年轻人证明,戏曲教育不是培养博物馆里的活化石,而是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。

在沧州运河区,高校戏曲联盟定期举办的戏曲快闪已成城市新景观。当大学生们穿着戏服突然出现在商场、公园开唱时,总能引发路人驻足。这种充满青春气息的传承方式,让600年历史的沧州戏曲,在年轻人的歌声中找到了新的韵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