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码头:运河畔的百年戏腔里藏着多少人间烟火

沧州戏码头:运河畔的百年戏腔里藏着多少人间烟火

三伏天的傍晚,运河边的老茶馆飘来一阵铿锵的锣鼓声。满头银发的李大爷摇着蒲扇踱进茶馆,茶碗里茉莉香正浓,台上河北梆子的《宝莲灯》正唱到沉香劈山救母。这样的场景,在沧州老城区的街巷里已上演了百年。这座运河滋养的古城,戏文里藏着商贾云集的旧时光,唱腔中流淌着燕赵儿女的侠骨柔肠。

一、运河浪涛里的梆子声

光绪年间的沧州码头,船工号子与梆子声此起彼伏。河北梆子在这里落地生根,粗犷的唱腔正合码头汉子的脾胃。老辈人说,当年运河船工卸完货,必要到南川楼的戏园子听一折《辕门斩子》,那高亢的十三咳唱腔,能震得运河水面起涟漪。如今沧州梆子剧团的老生演员张建国,仍保持着清晨在运河边吊嗓子的习惯,他说水波能把声音送得更远。

在清风楼前的露天戏台,每逢农历初八总能听到原汁原味的西路梆子。老票友们自带马扎,茶缸里泡着浓茶,听到《杜十娘》里手捧着百宝箱泪流满面时,总有人跟着抹眼泪。剧场里的新编梆子戏《铁狮子传奇》则用全息投影重现了沧州千年铁狮的风采,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,弹幕里飘过这才是国潮。

二、茶馆里的非遗密码

运河东岸的清风茶馆,每周三下午准时开锣。八仙桌旁的老茶客闭目打着拍子,台上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王金明手持月牙板,一段《隋唐演义》说得满堂喝彩。这种起源于明代的说唱艺术,在沧州方言的演绎下格外鲜活,秦琼卖马的桥段让外地游客也能听出七分韵味。

青县哈哈腔的传承人刘美娟总爱说:我们的戏能把人笑出眼泪。在沧县崔尔庄的农家院里,一出《小姑贤》演到婆媳斗法时,台下嗑瓜子的大婶们笑得前仰后合。这种源自民间歌舞的小剧种,带着泥土的芬芳,戏文里都是庄稼院的酸甜苦辣。非遗工坊里,年轻人正用动漫形式改编传统剧目,让哈哈腔在抖音上收获百万点赞。

三、戏台春秋里的沧州魂

沧州武术博物馆的戏台上,京剧《林冲夜奔》正在上演。武生演员的旋子转体带着查拳的功底,枪花耍得寒星点点。这座武术之乡的戏曲,骨子里透着侠气。盐山千童镇的童子戏,至今保留着秦代徐福东渡的祭祀元素,孩子们画着古傩面具唱跳,仿佛穿越两千年的时光隧道。

在渤海新区的文化广场,农民工夜校的戏曲课总是爆满。来自吴桥的杂技艺人老周,白天在工地扎钢筋,晚上换上戏服就成了沧州落子的旦角。他说:一开嗓就忘了浑身酸痛。这些流淌在普通人生命里的戏曲基因,让沧州的夜晚永远飘荡着动人的旋律。

夜幕降临,运河畔的戏台亮起灯笼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茶香袅袅,白发垂髫都在同一段唱腔里找到共鸣。沧州的戏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生活本身。当最后一板梆子声散入夜色,卖糖葫芦的小贩哼着评剧小调穿过人群,这座城市的戏梦人生,正在续写新的篇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