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梦格:光影之外,她的戏曲人生更精彩

曹梦格:光影之外,她的戏曲人生更精彩

近年来活跃于影视圈的曹梦格,总能在各类角色中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。当观众还沉浸在她塑造的现代女性形象中时,殊不知这位青年演员与戏曲艺术之间,早已结下不解之缘。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舞台角落,曹梦格用另一种艺术语言书写着自己的戏剧人生。

一、梨园初绽:从《锁麟囊》开始的戏曲情缘

十五岁那年,曹梦格第一次完整观看程派名剧《锁麟囊》。剧场里,水袖翻飞间流淌的春秋亭外风雨暴,让这个生长在北方的姑娘突然触摸到了江南烟雨的细腻。她开始跟着录像带里的张火丁模仿身段,把卧室的窗帘当水袖甩,在水泥地上练习圆场步,硬是把拖鞋磨破了三双。

真正系统的戏曲训练始于中央戏剧学院。形体课上,老师发现她踢腿时总带着股脆劲儿,特意安排她向京剧名家张娟学习把子功。那段日子,曹梦格每天清晨五点在练功房压腿,把长枪耍得虎虎生风。同学们笑称她是刀马旦转世,殊不知她私下里更痴迷青衣的婉转唱腔。

毕业大戏《牡丹亭》选角时,曹梦格主动请缨饰演春香。为了准确把握昆曲的韵白,她跟着录音逐字标注音调,把杜丽娘的念白录成手机铃声。演出当天,她踩着寸子鞋在台上灵动穿梭,那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念白,让台下观众恍惚看到了四百年前的深闺少女。

二、跨界求索:当戏曲基因遇见影视表演

在电视剧《芝麻胡同》剧组,曹梦格饰演的京剧名伶翠喜让人眼前一亮。为准备这个角色,她特意重访戏曲学校的老师,重新练习卧鱼鹞子翻身等程式动作。有场戏需要她边唱《贵妃醉酒》边流泪,导演原本计划用替身,她却坚持自己完成。拍摄时,杨玉环的醉态与角色的悲情在她身上完美交融,一条就过。

在电影《柳浪闻莺》中,她将越剧小生的台步化用为人物走路的姿态。那个总爱把双手背在身后的细节,源自她观察老生演员的习惯动作。影片里雨中送别的长镜头,她踩着戏曲的鼓点节奏行走,把离愁别绪演绎得如昆曲水磨腔般缠绵悱恻。

曹梦格常说:戏曲训练给我的最大礼物,是学会用身体讲故事。在《装台》中扮演刀削面老板娘时,她揉面的动作带着武旦耍枪的力道,下面时手腕翻转的弧度分明是青衣的水袖技法。这种独特的身体记忆,让市井人物平添几分艺术化的美感。

三、薪火相传:古老艺术的青春注脚

去年重阳节,曹梦格在微博发起寻找戏曲记忆话题,号召网友分享祖辈的戏曲故事。她亲自把征集来的老戏迷口述史整理成有声书,用年轻观众熟悉的播客形式传播。有粉丝留言:通过你的讲述,我突然读懂了爷爷珍藏的那些泛黄戏单。

在短视频平台,她开创性地用戏曲妆容挑战与网友互动。从贴片子到画眉勒头,她边化妆边讲解每个步骤的讲究。当95后观众惊讶于京剧贴片要用榆树皮熬胶时,她调皮地补充:现在我们都用影视专用胶水,不然卸妆太费劲啦!

今年春,曹梦格带着中戏学生重排话剧《北京人》。她把曾文清这个角色设计成票友形象,在关键场景融入京剧念白。当念去去千里烟波的昆腔在现代剧场响起,年轻观众突然理解了曹禺笔下那个困在时代夹缝中的知识分子。

从程派私淑弟子到青年影视演员,曹梦格始终保持着对戏曲的赤子之心。在某个访谈中她曾说:每次站在影视拍摄现场,都能听见心底的锣鼓经在隐隐作响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美的传承方式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她重新认识戏曲,那些古老的水袖与声腔,正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