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老戏台的小百灵——记山东梆子演员王小慧
曹县老戏台的小百灵——记山东梆子演员王小慧
1998年深秋,曹县人民剧院的戏台后,六岁的小慧踮着脚扒在幕布缝隙间。台上青衣的水袖甩得正急,台下喝彩声震得幕布簌簌发抖。父亲正要抱她回家,却摸到女儿满脸的泪——这滴落在红绒幕布上的眼泪,成了小慧与戏曲结缘的注脚。
**一、古戏楼里的晨昏**
十二岁考入曹县戏曲学校的清晨,王小慧背着铺盖走过青砖剥落的古戏楼。晨雾里,老师傅的梆子腔破空而来,惊起檐角铜铃叮当。压腿的疼痛让同批学员哭成一片,唯独这个扎羊角辫的丫头咬着木筷练吐字,生生把下唇咬出血痕。
2008年寒冬腊月,剧团下乡演出突遇暴雪。卡车陷在泥泞里,十八岁的王小慧裹着军大衣,踩着过膝的积雪挨家挨户通知改期。村民老张头打开门时,正撞见冻得通红的鼻尖下,小姑娘还在哼着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段。
**二、老腔调里的新韵味**
2015年全县戏曲汇演,王小慧改编的《花木兰》引发热议。传统梆子腔里揉进电子琴的铮鸣,木兰卸甲时的一段独白,竟用上了话剧的念白技巧。老艺人们摇头:这不伦不类,年轻观众却挤满了过道——那晚谢幕七次,掌声把戏台顶的灰都震落下来。
在抖音直播间,她别出心裁用方言讲解戏词典故。有次说到《秦雪梅》里的三更灯火五更鸡,顺手抄起搪瓷缸当云板,敲着节拍教网友发声技巧。这段即兴表演意外登上热搜,让百年老戏触到了00后的指尖。
**三、薪火相传处**
如今剧团的练功房,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王小慧半跪着给小学员勒头,金箔贴片在晨光里闪烁。孩子们疼得龇牙咧嘴,她就讲自己当年偷师的故事——翻墙去看名角练功,被看门大爷追着跑丢一只鞋。
去年重阳节敬老院演出结束,九十岁的王奶奶颤巍巍拉住她:闺女,你唱的和俺小时候在庙会听得一样真。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投在老戏台上,恍如时光在此处打了个结。曹县的戏,就这样在一代代人舌尖上流转,生生不息。
幕起幕落间,那个扒着幕布偷看的小丫头,已然成了撑起台面的人。但每当开戏前那声梆子响起,她眼里依然闪着六岁那年的光——那是千年戏曲长河里,最动人的粼粼波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