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乡音传薪火曹县砖庙戏曲艺术团的乡土记忆

【百年乡音传薪火】曹县砖庙戏曲艺术团的乡土记忆

在曹县砖庙镇的老街拐角处,每逢农历三六九的傍晚,总能听见梆子声穿透青砖灰瓦。这声音来自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古戏楼,正是砖庙戏曲艺术团的驻地。戏楼前褪色的楹联上,半台锣鼓半台戏,一曲乡音一曲情的字迹,恰是这个扎根乡土的艺术团体最生动的注脚。

这个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民间戏班,最初由七位走街串巷的艺人组成。他们用扁担挑着行头,背着干粮布袋,在十里八村的麦场、祠堂间辗转。老团长李凤山生前常说:当年戏箱里最金贵的是半斤灯油,能撑三场夜戏就知足。如今虽已添置了LED电子屏和无线耳麦,但后台依然保留着祖传的牛皮鼓和铜锣,那面光绪二十八年置办的蟒袍,每逢年节大戏仍要郑重请出。

艺术团的看家戏《穆桂英挂帅》藏着段传奇。1953年发大水,戏班被困在河堤上三天三夜,老艺人们硬是借着月光排出了这出新戏。现任团长王秀兰说:现在每演到'探谷'那折,武生翻跟头时跺地的节奏,还是当年老辈人用脚丈量堤坝得来的步点。这种浸着泥土味的创作传统延续至今,新编现代戏《麦浪千里》就是从田间地头采风三个月打磨而成。

七十三岁的琴师赵守义依然坚持手抄工尺谱,泛黄的戏本上除了曲谱,还密密麻麻记着某年某月在张庄演出时观众哄堂的笑点,或是李村老戏迷提议改动的唱词。这些带着体温的批注,让传统剧目始终保持着与当代生活的对话。年轻演员们现在都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排练花絮,但上传前总要请赵师傅把把关:得让手机那头的人听出咱们梆子里那股子麦秸秆的香气。

在这个有一百二十名成员的艺术团里,从十五岁的学员到八旬的老艺人,每个人都能讲出几段戏里戏外的故事。农忙时节,他们分散在各自的田垄间;农闲聚首,戏楼里就翻腾起跨越时空的悲欢。去年非遗日,当第五代穆桂英和初代杨宗保同台亮相时,台下坐着从省城赶回来的戏迷,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,还有拄着拐杖却能精准跟唱的老票友——这或许就是乡土戏曲最动人的生命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