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韵悠长:曹县戏曲里的千年回响
鲁韵悠长:曹县戏曲里的千年回响
在鲁西南平原腹地,有一座被戏曲浸润的古城。曹县不仅是商汤文明的发源地,更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。当暮色笼罩四里长街,老戏台前总挤满翘首的乡民,梆子声穿透青砖灰瓦,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。
一、古调新声里的岁月密码
曹县戏曲的根脉深扎在农耕文明的土壤里。明末清初,当运河商船带来江南的昆曲雅韵,本地的渔鼓道情与之交融,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山东梆子。这种声腔高亢处如黄河奔涌,婉转时似柳絮拂面,在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里传唱开来。
老艺人们至今记得《老羊山》里的杨家将传奇,那些镶嵌着金戈铁马的唱词,字字句句都是先民对忠义的诠释。而《两狼山》中杨继业被困绝境的悲怆唱段,在寒冬腊月的戏台上演了三百余年,总能引得台下白发老者潸然泪下。
二、戏台春秋中的百态人生
曹县戏曲的独特魅力,在于它用乡音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。《拴娃娃》这出生活小戏,把求子心切的农妇刻画的惟妙惟肖,俚语俗谚里透着朴素的幽默。当台上演员甩着水袖唱起三月里来桃花红,台下观众仿佛看见自家院里的桃树绽开了新蕊。
改编自地方传说的《黄牛分家》,通过兄弟争产的故事折射世道人心。老生沧桑的唱腔里,既有对人性弱点的悲悯,又饱含家和万事兴的古老智慧。这些浸透泥土气息的剧目,像一面铜镜映照着鲁西南人家的悲欢离合。
三、薪火相传中的文化新生
新世纪之初,曹县戏曲曾面临传承危机。老艺人王金箱带着非遗传承人的使命,在村小学开办戏曲课堂。孩子们稚嫩的唱腔飘过麦田时,78岁的琴师李守义颤抖着双手调紧琴弦,他说:这弦音不能断在我们手里。
如今在曹县文化馆,每周六的戏曲票友会座无虚席。90后编剧张明宇将抗疫故事编成梆子戏《逆行者》,传统曲牌配上电子乐伴奏,让年轻观众直呼过瘾。当大幕拉开,老戏骨与新秀同台,让人看见古老艺术正在续写新的传奇。
暮春时节的曹县,戏台旁的百年槐树又抽新芽。那些传唱了千百年的故事,依然在锣鼓丝弦中生生不息。当最后一折戏的余韵散入夜空,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对联,在月光下愈发清晰——这或许就是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,方寸之间,自有天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