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:乡音乡韵里的传承与坚守

曹县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:乡音乡韵里的传承与坚守

在鲁西南的沃土上,曹县的戏台子总是最热闹的所在。梆子腔一响,柳琴声起,十里八乡的百姓搬着马扎就往戏台前凑。这座千年古城孕育的戏曲文化,在一代代角儿们的唱念做打中愈发鲜活。让我们掀开后台的帷幕,看看这些让乡亲们牵肠挂肚的戏曲演员们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金嗓子

曹县戏曲剧团的台柱子李桂兰,是鲁西南梆子界的铁嗓。这位年过五旬的老演员,每逢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高亢的梆子腔能直透云霄。村里老人说:听桂兰的戏,得备着润喉糖,她那一嗓子能把你天灵盖掀开!去年在单县举办的梆子大赛上,她带着新编历史剧《曹州义商》斩获金奖,把曹县梆子的名声打到了河南地界。

青年演员王传福则是剧团里的武生状元。这位90后小伙子的跟头能连翻十八个不带喘,去年排演《长坂坡》时,他设计的马上三枪绝活,看得省城来的专家直拍大腿。不过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,还是他既能演威风凛凛的赵子龙,也能反串娇俏的崔莺莺,这份功力在年轻演员里实属罕见。

二、柳琴戏里的百变人生

在曹县西关的露天戏台,每逢农历三六九,总能见到张秀云带着她的草台班子开锣。这位柳琴戏非遗传承人,能演遍生旦净末丑。有次临时缺个花脸,她抹把锅底灰就上,把个包公演得活灵活现。她带的徒弟里,要数刘春燕最出挑,这姑娘天生一副云遮月的好嗓子,在抖音上唱《王二姐思夫》,一夜间涨粉五万。

戏班里的琴师赵老根是个妙人,那把祖传的柳叶琴在他手里能学百鸟争鸣。有次演《梁祝》,他即兴加了段化蝶的琴音,听得台下老太太直抹眼泪。现在带着三个徒弟,天天在黄河故道的柳树林里练琴,说要让这手艺传过黄河去。

三、新生代的传承之路

曹县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,十七岁的马晓雯正在走圆场。这个00后姑娘专工刀马旦,每天绑着三斤重的靠旗练功。去年参加小梅花奖比赛,她演的《扈家庄》让评委眼前一亮,直夸曹县出凤凰。如今她最大的愿望,就是把抖音直播和传统戏曲结合起来,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装。

在青堌集镇的庙会上,曹县青年豫剧团的现代戏《黄河人家》正在上演。团长陈志刚带着演员们把电动三轮车搬上舞台,用豫剧唱精准扶贫的故事。这种老调新唱的尝试,让九十岁的老戏迷王大爷都跟着哼起了新词:扶贫干部下乡来哎,那个干劲足啊......

曹县的戏台子从没冷清过。从国营剧团到民间戏班,从科班出身到家族传承,这些戏曲演员们用汗水浇灌着传统艺术。他们或许没有明星的光环,但在乡亲们心里,这些能唱出人间百态、演尽悲欢离合的角儿们,才是真正的梨园传奇。当夜幕降临,戏台的灯火次第亮起,那悠扬的唱腔又在鲁西南的夜空回荡,讲述着永不落幕的曹县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