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曲江湖:那些戏台上的人生百态
曹县戏曲江湖:那些戏台上的人生百态
清晨五点的曹县人民剧场后台,油彩的清香混着热腾腾的油茶香气。65岁的张凤英正在勾脸,一笔一画描摹着穆桂英的英气眉眼,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,可握起眉笔依旧稳如泰山。这个场景,在曹县戏班子里已延续了百余年。
一、梨园深处的星光
曹县戏曲的江湖里,始终流传着四梁八柱的传说。梆子戏名家王长林最擅长《对花枪》,他耍的花枪能同时挑落八盏宫灯,灯不灭而烛芯整齐落地。每逢庙会,十里八乡的百姓天不亮就扛着板凳占座,只为看这手绝活。
柳琴戏传人李秀云有副铁嗓子,年轻时唱《王宝钏》能连演三场不歇气。1987年洪水围城,她站在卡车斗里给困在屋顶的乡亲唱了整夜的《花木兰从军》,嘶哑的唱腔混着柴油发电机轰鸣,成了那年最动人的抗灾记忆。
四平调名角赵金钟擅演丑角,他独创的三步癫步法让观众笑中带泪。有次在青堌集演出,老戏迷把自家腌的西瓜酱往台上扔,非要他加演《滚灯》不可,结果酱坛子砸中鼓师,倒成就了一段梨园趣话。
二、幕布后的春秋
庄寨镇的戏服作坊里,75岁的孙大娘还在用祖传的过浆法制作蟒袍。她说现在的化纤布料不吸色,非得用土布浸上六遍薯莨汁才行。去年省里来的专家想买走她的老式熨斗,老太太抱着熨斗坐在门槛上:这是俺师父留下的,得传给小翠。
曹县戏曲学校的练功房永远飘着红花油的味道。14岁的学员王小虎正在练甩发功,头发上的铜钱把额头抽得通红。教武功的陈师傅说,现在孩子娇气,要搁三十年前,练不好功得跪碎瓷片。说罢却偷偷往小虎饭盒里多塞了个鸡蛋。
苏集庙会的草台班子后台,班主老周咬着烟卷算账:今天卖了287张票,刨去车油钱,每人能分83块。角落里,刚卸完妆的花旦正在视频连线,手机那头两岁女儿哭喊着要妈妈,她抹了把残妆:乖,妈妈在台上当公主呢。
三、生生不息的薪火
磐石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,年轻人在排演新编梆子戏《曹州风云》。95后编剧小刘把直播打赏、网红经济写进唱词,老琴师试奏时直皱眉:这调门怎么像刷抖音的背景音乐?可首演那天,台下举着手机的年轻人跟着打拍子,倒是老戏迷们看得目瞪口呆。
倪集乡的非遗传习所里,8岁的双胞胎跟着爷爷学《辕门斩子》。弟弟总把杨宗保唱成羊羔宝,惹得窗外的放羊老汉哈哈大笑。爷爷的旱烟袋敲在青砖地上梆梆响:唱戏得带魂!当年你太爷爷给八路军伤员唱戏,子弹在戏台梁上嗖嗖飞,调门都没颤一下!
曹县的戏台从不会真正冷清。正月十五的火神庙前,九十岁的活字典孙老爷子又在说戏,浑浊的眼睛忽然发亮:1948年打济南那会儿,我们给解放军唱《群英会》,台下绑腿的、擦枪的都跟着唱,那个动静,能把城砖震下来......
夜幕降临,人民剧场响起《锁麟囊》的唱腔。台上水袖翻飞间,仿佛看见历代曹县戏人的身影在光影中重叠。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依稀可辨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这方寸之间的江湖,仍在续写着属于曹县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