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曲江湖:那些在戏台上翻江倒海的角儿们
曹县戏曲江湖:那些在戏台上翻江倒海的角儿们
在鲁西南的戏迷圈里流传着这么句话:听梆子不到曹县,枉称半个戏迷。这座黄河故道边的千年古城,不仅孕育了粗犷豪迈的山东梆子,更走出了无数把戏台子踩得冒火星的名角儿。今天咱们就掀开戏台的帘子,瞧瞧这些让曹县戏曲活色生香的角儿们。
一、梆子腔里的活关公——李春亭
在曹县梆子剧团的后台,至今挂着件褪了色的绿袍。这是老团长李春亭演了半辈子关公的行头。1958年进京汇演时,他一段《古城会》唱得中南海的老戏迷直拍大腿:这红脸的汉子,莫不是关二爷显灵了?
李春亭的绝活在于三响:嗓子响、靴子响、眼神响。每逢演到《单刀会》,他瞪眼时连最后一排观众都能看见眸子里闪着的寒光。更绝的是他能踩着三寸厚底靴在戏台上连翻七个跟头,落地时靴子上的铜片哗啦啦响成一片,活脱脱把个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演活了。
二、柳子戏的金嗓子——周秀云
1987年的那个雨夜,曹县剧院门口排队的油纸伞连成了长龙。人们都是冲着小周郎周秀云的新编柳子戏《周瑜归天》来的。这位出身戏曲世家的坤生,愣是把羽扇纶巾的周都督唱出了七分风流三分悲怆。
周秀云的唱腔讲究刚中带糯,既保有柳子戏高亢的本色,又融入了江南丝竹的婉转。她在《借东风》里那段观星台,唱到大江淘尽英雄泪时,戏园子里的爷们儿都跟着抹眼泪。如今虽已年过古稀,但只要她往台口一站,那身段依然挺拔得能丈量戏台。
三、新生代武旦双姝
在曹县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双枪相击的脆响。90后武旦姐妹花王雪、王霜正在排演新编戏《穆桂英西征》。这对双胞胎能把十二杆花枪舞得密不透风,去年在全省青年戏曲大赛上,她俩的对枪绝活愣是把评委席的保温杯都震开了盖。
两姐妹的功夫是实打实摔出来的。八岁开始练跷功,绑着三寸木跷在冰上走圆场;十二岁学把子功,身上的淤青从来没消过。如今她们带着改良的曹县梆子武戏十八式走南闯北,让古老剧种焕发出青春光彩。
四、幕后的戏篓子——张广福
要说曹县戏曲的活字典,还得数文化馆退休的老馆长张广福。老爷子肚里装着三百多出老戏本,连哪个村庙会演过什么戏都门儿清。前年抢救性录制传统剧目时,他三天三夜没合眼,硬是把失传的《黄河阵》全本给倒了出来。
在他家那间堆满戏单的老屋里,珍藏着一把民国时期的胡琴。琴筒上刻着曹县民生剧社的字样,这是当年曹县梆子四大须生用过的家伙什。每到周末,总有些年轻演员来听张老说戏,这时候小院里飘着的旱烟味,都带着百年的戏味。
如今的曹县戏曲江湖,老中青三代角儿们仍在续写着传奇。戏台下的条凳磨得油亮,台上的水袖甩出岁月的光。当大幕拉开,铜锣敲响,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唱腔,依然在黄河故道的晚风里,一声声唱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悲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