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玲玲:曹县百年柳琴戏的活水脉
郑玲玲:曹县百年柳琴戏的活水脉
在鲁西南的晨雾里,曹县柳琴戏剧团的练功房总比别处早亮一盏灯。当第一声清亮的唱腔划破晨曦,团里人都知道,这是郑玲玲又在盘功了。
**一、柳琴声里长成的戏苗子**
1983年出生的郑玲玲,是听着柳琴戏的拉魂腔长大的。她家住在曹县老戏楼后的胡同里,父亲是剧团武场掌板的,母亲在服装组管行头。六岁那年,柳琴戏名家张金兰来曹县巡演,小玲玲扒着台口看完整场《王二英思夫》,竟能把十八句哭腔学得七分像。
十二岁考入县戏校,郑玲玲展现出惊人天赋。柳琴戏讲究九腔十八调,她能在《拾棉花》里把平调唱得百转千回,在《大花园》里把冒调耍得俏皮灵动。2001年剧团改制,许多同行转行,她却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了套点翠头面,在宿舍墙上贴满手抄的曲牌工尺谱。
**二、老戏骨的新活法**
2015年复排传统大戏《白玉楼》时,郑玲玲做了件出格的事。她揣着录音笔走访了七位老艺人,把不同版本的观画唱段反复比对,最后在传统慢板里融入了现代民歌的润腔技巧。首演那晚,当唱到画中人不似画外人时,台下老票友们抹着泪拍红了巴掌。
这位国家二级演员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段柳琴戏视频,从抖音直播到乡村戏台,她总说:观众在哪儿,戏就得在哪儿唱。去年在青堌集演《喝面叶》,她见台下年轻人多,临时把十二月调改成了吉他伴奏,散场后被戏迷围着要了半个多小时的签名。
**三、传灯者的执念**
郑玲玲的徒弟们最怕她那双眼睛。教《张郎休妻》的三起腔时,她能在镜子里同时盯着六个学员的嘴型。有个学生偷懒没练颤舌音,她二话不说带着人去黄河滩,顶着西北风练到日头偏西。如今她的学生里,有两个已能挑梁唱全本《秦香莲》。
去年非遗日,她带着剧团在曹县南湖连演三天大戏。最后一场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谢幕时,二十多个孩子举着柳叶琴跑上台,那是她戏曲进校园教的学生。月光下,郑玲玲抚摸着琴箱上斑驳的蟒纹,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趴在台口的小丫头——原来这拉魂腔,真能把人的魂儿一代代拉回来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