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乡音绕梁处老戏台上有乾坤
曹县乡音绕梁处老戏台上有乾坤
在鲁西南平原的褶皱里,曹县的村庄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活态传承。每当麦收后的农闲时节,某个村庄的土戏台前总会突然热闹起来,十里八乡的老戏迷们骑着三轮车、挎着马扎,在落日余晖里聚成黑压压一片。这种穿越时光的热闹,全仗着那些在曹县乡间口耳相传了数百年的老戏文。
一、大平调里的金戈铁马
曹县北部的青堌集,至今流传着三天不唱大平调,喉咙发痒脚打飘的俗语。这种发源于明代中期的梆子腔,在曹县乡间有着特殊的分支——红脸王派。77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守坤还记得,1962年村里排演《反徐州》时,三十斤重的铁甲往身上一披,铜锣一响,整个人都成了戏里的常遇春。这种戏讲究铜锤花脸的功夫,演员要能边唱边耍二十斤重的铜锤,前年安蔡楼镇庙会,老戏台的水泥地愣是被铜锤砸出个坑。
在曹县西部的桃源集,《下燕京》这出戏总能让台下老汉们抹眼泪。去年春天,马山庄的老戏班在祠堂前搭台,当演到杨七郎被困幽州城时,后台突然传来真马嘶鸣——原来是村里养马的赵老三,牵着自己的枣红马来给戏班助阵。这种即兴发挥,恰恰保留着乡村戏曲最本真的生命力。
二、两夹弦中的家长里短
苏集镇的早集上,常能听见卖香油的老汉哼着《梁祝》里的十八相送。这种被称作庄稼戏的两夹弦,在曹县东南部尤为盛行。2019年大集镇庙会,张家班演《王婆骂鸡》时,台下七旬老太王李氏突然站起来接茬对骂,原来她年轻时就是村里有名的骂架王。这种戏里戏外的互动,让两夹弦成了调解乡邻矛盾的润滑剂。
倪集街道的文化站长记得清楚,前年村里排新戏《西瓜姻缘》,道具组的几个媳妇把自家种的沙瓤西瓜搬上戏台。结果武场戏太激烈,鼓槌把西瓜砸了个稀烂,红瓤子溅了县官一脸,反倒成就了一段即兴笑料。这种带着泥土气的创作,让传统戏文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三、四平调里的古韵新声
在曹县与河南接壤的阎店楼镇,四平调老艺人周广田的家里藏着本光绪年间的工尺谱。去年县剧团整理老戏时,发现《陈三两爬堂》里大堂上跪定了苦命人的拖腔,竟与元杂剧《窦娥冤》的曲牌一脉相承。这种跨越六百年的声腔对接,让省里来的专家直呼发现了戏曲活化石。
青岗集乡的戏窝子张楼村,去年把抖音直播引进了老戏台。62岁的主演李凤英第一次面对手机镜头时,把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唱成了哀哀父母生我葫芦,惹得年轻观众刷了一屏幕哈哈。没想到这个失误反而带火了直播间,现在每次开播都有上千人围观。古老戏文与现代媒介的碰撞,在曹县乡村激荡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当城市剧院里的传统戏曲日渐成为高雅艺术,曹县的田间地头仍在上演着最鲜活的民间戏剧史。这些沾着露水珠、带着麦草香的乡音戏文,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,更是中国乡土社会的情感纽带。下次若在曹县乡间听见锣鼓响,不妨循声而去,在那些皱纹密布的老戏迷中间,或许能触摸到戏曲艺术最本真的脉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