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乡村寻戏记:藏在田埂间的百年腔调

曹县乡村寻戏记:藏在田埂间的百年腔调

盛夏的曹县王集镇,老槐树下忽然传来一声悠长的梆子腔。扛着锄头的老人驻足细听,扎羊角辫的孩童爬上石碾张望,这个鲁西南小村庄的夜晚,被两盏汽灯照亮的戏台重新焕发生机。

一、戏台春秋:一方水土养一方戏

曹县戏曲的根基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沃土里。商汤古都的千年文脉与九曲黄河的浩荡水声,孕育出独特的声腔体系。山东梆子在这里褪去粗犷,多了几分中原音韵的婉转;柳子戏在方言浸润中,唱词愈发俏皮生动。老人们说,早年间每个村都有子弟班,农闲时聚在祠堂对戏,连牲口棚里都能传出吊嗓子的声音。

在青堌集镇张楼村,88岁的张保田还能完整唱出《老羊山》的七十二句垛板。这位老艺人年轻时挑着戏箱走四乡,最远到过开封府。那时候唱《反徐州》,台下扔铜板的能把戏台埋了。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褪色的戏服,油彩斑驳的水纱头网里藏着半部曹县戏曲史。

二、声腔密码:田间地头的艺术基因

曹县戏曲最动人的,是那些从生活中长出来的艺术细节。两夹弦的伴奏乐器大弦用椿木制成,琴筒蒙着新鲜的蟒皮,拉起来带着田野的粗粝;四平调的【慢板】里藏着黄河号子的韵律,唱到三月里来桃花开时,旦角的兰花指总要捻个虚势,这是模仿摘棉花的手势。

在阎店楼镇的庙会上,一出《王婆骂鸡》能逗得满场哄笑。演员即兴加入的俚语笑话,让这出源自元杂剧的讽刺喜剧始终鲜活着。戏班班主赵金岭说:俺们唱戏就像做炝锅面,离了本地的葱花香油,就不是那个味儿。

三、薪火相传:新农人遇上老戏骨

当短视频遇上传统戏曲,曹县的田间地头正在上演新的传承故事。90后姑娘李雪把柳琴戏唱进直播间,用特效妆扮杜丽娘;庄寨镇的网红戏班在抖音开课,教网友学唱《墙头记》选段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县文化馆的戏曲进校园工程,让00后的孩子们能字正腔圆地唱《穆桂英挂帅》。

在普连集镇非遗工坊,老艺人们正用3D扫描技术记录濒临失传的脸谱画法。不能让老玩意儿断了根,传承人王建军说这话时,手机里正播放着徒弟们在省城戏校汇报演出的视频。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对联,在LED屏映照下泛着微光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梁堤头的戏台又亮了起来。台上水袖翻飞唱念做打,台下手机屏幕连成星河。六百年的乡音未改,只是看戏的人从带着马扎变成了开着电动车。当大弦拉起《朝阳沟》的过门,台下白发垂髫同声应和,让人恍然看见,那些藏在庄稼地里的文化基因,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拔节生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