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乡村戏曲:藏在鲁西南的“活化石”
**曹县乡村戏曲:藏在鲁西南的“活化石”**
在鲁西南的田野间,曹县的戏台总能在农闲时节聚起十里八乡的乡亲。这里的老戏迷常说:“三天不听梆子腔,吃饭睡觉都不香。”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千年古县,曹县不仅以汉服产业闻名,更在乡野间保存着十余种鲜活的戏曲形式,堪称中国传统戏曲的“基因库”。
**一、大弦子戏:元曲遗韵今犹在**
曹县西北的苏集村,至今活跃着大弦子戏第五代传人李守坤的戏班。这种被称作“戏曲活化石”的剧种,保留着元代弦索腔的独特韵味。演出时,主奏乐器三弦定弦竟比常规低五度,配以锡笛、笙、锣,奏出苍劲古朴的曲调。78岁的老艺人李守坤演示《下南唐》选段时,一句“金盔金甲淡黄袍”的拖腔长达28拍,让年轻学徒直呼“换不过气”。
**二、山东梆子:黄河岸边的铁血之声**
在曹县桃源集镇的百年古戏楼上,每年正月十五必演全本《反阳河》。这种源自山陕梆子的剧种,经黄河船工传唱演化出粗犷豪放的曹县流派。83岁的“铁嗓子”王凤云回忆,1958年抗旱救灾时,戏班把《穆桂英挂帅》改词成《铁姑娘打井》,唱得“十八个生产队的小伙抡断三十把镐头”。如今曹县梆子剧团创新推出的环保题材《黄河人家》,依然保持着“唱腔震落房梁土”的爆发力。
**三、两夹弦:织布机旁诞生的柔情戏**
曹县东南的砖庙镇,家家会哼两句两夹弦。这个由农家纺车号子演变而来的剧种,主奏乐器四胡的琴筒竟是用牛小腿骨制成。非遗传承人赵金花带着自制的手工戏服走村串乡,她主演的《梁祝》别具特色——当祝英台哭坟时,乐队突然加入纺车转动的吱呀声,把观众瞬间带入鲁西南的农家小院。有老戏迷说:“听两夹弦的哭腔,就像喝了二两地瓜烧,心里烫得慌。”
**四、濒危剧种的最后阵地**
在曹县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1953年手抄的《四平调工尺谱》。馆长李建军说起抢救剧种的经历如数家珍:2018年在孙老家镇发现的“蛤蟆嗡”戏,用空心葫芦做共鸣箱;2021年普查时,在黄河滩区找到唯一能唱全套《柳子戏神课》的88岁老艺人。这些剧种大多没有专业剧团,靠着红白喜事的邀约勉强存活。
如今的曹县,村村都有“戏魂”。青菏街道的“95后”村官们组建了新媒体小组,把老艺人唱段配上汉服变装发到短视频平台,竟收获百万点赞。正如曹县戏曲协会会长马德隆所说:“咱们的土戏就像麦田里的野艾草,看着不起眼,可离了它,端午节的粽子都不香。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伴着四季农时生长的生命律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