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灯火守夜人:曹馨月的戏曲传承之路

梨园灯火守夜人:曹馨月的戏曲传承之路

晨光未启的练功房,水袖扬起又落下,曹馨月对着镜面重复着《牡丹亭》的身段。镜中人眉眼间的坚毅,与十三岁初登台时怯生生的模样早已判若两人。这方寸舞台见证了她从青涩学徒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,也映照着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之光。

一、梨园世家的血脉传承

曹家老宅的戏箱里,至今保存着曾祖父手抄的工尺谱,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的朱砂批注,记录着四代人对戏曲的痴迷。曹馨月的童年浸润在丝竹管弦声中,五岁能辨生旦净末丑的腔调,七岁跟着父亲学踩厚底靴,十三岁在县剧院登台扮《白蛇传》小青,一折《游湖》让老戏迷们惊叹曹家又出了个角儿。

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昆曲演员的水袖惊艳世界。正在中国戏曲学院求学的曹馨月,却在后台目睹了老艺人们面对镜头时的局促。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的割裂感,让她萌生了用新方式传播戏曲的念头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新生

拜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雪峰后,曹馨月经历了严苛的回炉重造。每天清晨五点吊嗓,三伏天裹着棉袄练功,把《孽海记·思凡》的108个身段拆解重组。2016年她主演的新编昆曲《长安雪》大胆融入现代舞美,用全息投影重现盛唐气象,在青年观众中引发观剧热潮。

在抖音平台,曹馨月开设的昆曲日常账号别出心裁。她穿着练功服演示贴片子技巧,用保温杯比喻戏曲的冷热交替,把艰深的曲牌体改编成流行旋律。这些短视频累计获赞超千万,让90后00后惊呼:原来戏曲这么酷!
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护使命

曹馨月在苏州平江路创办的传习工坊已成为戏曲地标。这里每周开设公益体验课,孩子们可以亲手勾脸谱、学身段。更特别的是戏曲疗愈项目,她带着团队走进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用《牡丹亭》的婉转水磨调帮助孩子们打开心扉。

戏比天大的祖训被曹馨月赋予新解。她推动高校戏曲社团联盟建设,培养出200余名校园传承人;参与研发戏曲AR教学系统,让身段教学突破时空限制。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而是让古老艺术真正活在当下。

夜幕下的苏州昆剧院,曹馨月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新编戏《姑苏十二娘》。排练厅的灯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。这光影中,既有百年戏班行走江湖的沧桑,也映照着新时代传承人守正创新的智慧。当年轻演员的水袖再次扬起,我们听见传统戏曲在当代土壤里拔节生长的声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