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雨:戏台上活包公戏台下苦行僧——一位被低估的戏曲匠人

曹雨:戏台上活包公戏台下苦行僧——一位被低估的戏曲匠人

在豫东平原的乡间戏台上,一位黑脸汉子甩开蟒袍,一声王朝马汉震得台下鸦雀无声。他叫曹雨,这个名字在城里或许无人知晓,但在豫鲁皖三省交界的十里八乡,老百姓都认准了这位活包公。去年腊月二十三,商丘火神庙会上,七旬高龄的他踩着三寸厚底靴连唱七场《铡美案》,谢幕时戏袍内衬能拧出半盆汗——这就是曹雨,一个用生命焐热传统戏的戏痴。

一、草台班子里走出的黑脸王

1962年的寒冬,十岁的曹雨蜷缩在商丘老戏院后台,透过幕布缝隙偷看台上的《包公赔情》。当黑脸包拯唱到陈州放粮时,他浑身战栗——这个连字都认不全的放牛娃突然开窍,竟能一字不差复述整段唱词。老班主惊为天人,破例收了这个连戏服都买不起的穷孩子。

在戏班的日子比黄连还苦。天不亮就吊嗓子,晌午顶着日头练身段,夜里裹着破棉被背戏文。有次演《探阴山》摔断肋骨,他咬着毛巾继续唱完《打銮驾》。同行笑他痴:现在都兴样板戏了,还死磕老包公?曹雨闷声不响,把开封府三把铡刀磨得锃亮。

二、三百斤铜铡刀背后的匠心

豫剧包公戏讲究千斤念白四两唱,曹雨却自创铜铡功法。为求逼真,他请铁匠打造三百斤真铜铡刀,每天托举百次练臂力。1998年台北巡演,他扛着铜铡过海关被拦下,急得当场表演铡美案选段,硬是用真功夫打动安检人员。

在唱腔上他更是个较真狂。为还原包拯中州官话,他翻烂三本《宋元语言考》;为揣摩夜审潘洪时复杂心境,连续七夜蹲在开封府遗址感受月色。某次下乡演出遇大雨,他裹着湿透的戏袍唱足全场,只因包青天怎能被风雨吓退。

三、戏比天大的守夜人

当年轻演员纷纷转行演影视剧,曹雨守着破旧戏箱不肯挪窝。他把积蓄全砸在民间戏校,亲自教出三十多个小黑脸。有次排练《赤桑镇》,为教徒弟一句未正人先正己,他连续三天不吃荤腥体验清官心境。

如今剧场冷清,曹雨却发明卡车舞台——把货车改装成流动戏台,带着徒弟们穿梭乡间。去年重阳节在兰考演出,台下坐着十几个裹着头巾的老太太,当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响起时,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。这或许就是曹雨坚守的意义:让传统戏活在百姓的烟火气里。

当问及为何不申报非遗传承人,这个倔老头咧嘴一笑:包青天在乎过功名吗?转身又去擦拭那柄跟随半生的铜铡刀。在泛娱乐化的今天,曹雨像一块沉在河床的璞玉,用最笨的方法守护着戏曲的本真。或许正是这些不识时务的守艺人,才让传统文化始终带着体温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