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州与曹县的戏曲文化:根植鲁西南的梨园之声

**曹州与曹县的戏曲文化:根植鲁西南的梨园之声**

在鲁西南的广袤土地上,曹州(今山东菏泽)与曹县两地,不仅以牡丹之乡闻名,更因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,成为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“活化石”。这里的戏曲种类繁多,既有高亢激昂的大戏,也有婉转缠绵的小调,它们在田间地头、庙会集市上代代相传,凝聚着乡音乡情,也记录着百姓生活的悲欢离合。

---

**一、曹州戏:山东梆子与柳子戏的“双璧争辉”**

曹州作为鲁西南戏曲的核心区域,山东梆子与柳子戏堪称两大台柱。

**山东梆子**,当地人俗称“高调梆子”,以枣木梆子击节伴奏,唱腔高亢激越,尤其适合演绎帝王将相、忠义豪杰的故事。老艺人口中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梆子响,锣鼓催,一声吼得震天雷。”传统剧目如《老羊山》《反徐州》,多以历史演义为题材,武戏场面大开大合,文戏则讲究字正腔圆。过去每逢庙会,梆子戏一开嗓,台下观众便挤得水泄不通,喝彩声能传出几里地。

而**柳子戏**则被称为“百戏之祖”,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弦索调,因主要伴奏乐器“三弦、笙、笛”形似柳叶而得名。柳子戏的唱腔细腻婉转,擅长演绎才子佳人的缠绵故事,经典剧目《玩会跳船》《孙安动本》中,一板一眼皆透着雅致。曾有老戏迷调侃:“梆子戏是烈酒,柳子戏是清茶,一个喝的是痛快,一个品的是韵味。”

---

**二、曹县戏曲:两夹弦与大平调的乡土记忆**

与曹州相邻的曹县,戏曲脉络同样清晰。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当属**两夹弦**,因主奏乐器四胡琴筒蒙有两层蟒皮而得名。两夹弦的唱腔糅合了黄河号子与民间小调,既有北方戏曲的豪迈,又带几分江南丝竹的柔美。传统剧目《三拉房》《站花墙》多以家长里短为题材,唱词通俗诙谐,道尽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。旧时婚丧嫁娶,必请两夹弦戏班助兴,台上演员即兴编词调侃主家,总能惹得满堂大笑。

另一小众剧种**大平调**,则与祭祀文化紧密相关。其唱腔平稳舒缓,多用于酬神祈福的场合,剧目《火龙阵》《天水关》中常见“神将斗法”“天官赐福”等桥段。过去曹县乡村的龙王庙前,每逢旱年必演大平调,乡民们抬着神像巡游,戏台上鼓乐齐鸣,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景,至今仍是老一辈人津津乐道的回忆。

---

**三、戏台上的烟火气:戏曲如何活在民间**

曹州与曹县的戏曲,从不是阳春白雪的“殿堂艺术”。农闲时节的村口戏台、红白喜事的露天场院,才是它们真正的舞台。梆子戏班里的武生可以白天种地、晚上登台;柳子戏的老琴师随手摘片树叶就能吹出曲调;两夹弦的旦角演员甚至能一边擀面条一边背戏词。这种“戏在生活里,生活如戏中”的烟火气,让传统戏曲始终扎根于乡土。

近年来,随着非遗保护的推进,两地政府通过“戏曲进校园”“老带新传习班”等方式抢救濒危剧种。年轻一代的演员开始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唱腔,比如用电子乐伴奏梆子戏,或在两夹弦中穿插方言rap。有老艺人摇头叹“胡闹”,也有观众拍手称“新鲜”。这种碰撞或许正是戏曲活下来的另一种可能。

---

**结语:听得见黄河涛声的戏韵**

从曹州到曹县,戏曲不仅是娱乐,更是一种文化基因。当梆子声在黄河故道的晚风里回荡,当柳子戏的笛音掠过千亩牡丹花田,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、忠孝仁义,早已被唱进了戏文里。或许有一天,年轻人们不再守着戏台鼓掌,但只要乡音未改,那些融化在旋律中的故事,就永远不会消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