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秀曾辉:一腔戏韵写风华

梨园新秀曾辉:一腔戏韵写风华

在当代戏曲舞台上,一位青年演员正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。曾辉这个名字,在戏迷圈中逐渐成为品质的代名词。这位从梨园世家走出的演员,既能演绎传统经典,又善创新改编,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。

一、传统戏骨的现代演绎

曾辉的舞台生涯始于《牡丹亭》中的柳梦梅。他饰演的这位古典书生,既保留了昆曲水磨调的婉转细腻,又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。在惊梦一折中,那双丹凤眼流转的不仅是痴情,更有对命运的抗争。这种突破性的诠释,让百年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在豫剧《程婴救孤》中,他大胆挑战程婴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角色。当演到舍子片段时,曾辉独创的三笑三哭表演法,将人物内心的撕裂感层层递进。台下观众无不动容,这段表演后来被收录进中国戏曲学院教学示范录像。

对京剧《四郎探母》的改编更显其功力。曾辉在保持西皮二黄传统唱腔的基础上,加入现代舞的身段设计。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坐宫对唱,经他重新编排后,舞台调度如行云流水,被专家誉为新世纪戏曲美学的典范之作。

二、跨界创新的艺术探索

2019年的实验戏曲《浮生六记》,曾辉首次尝试将评弹元素融入黄梅戏。他设计的三弦伴板唱法,既保留了黄梅调的婉转清丽,又增添了评弹的叙事张力。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,而是建立在对两种剧种音乐体系的深刻理解之上。

在多媒体戏曲《兰亭序》中,曾辉与数字艺术家合作,将王羲之的书法轨迹转化为舞台投影。他扮演的魏晋名士,在虚实相生的光影中挥毫泼墨,每个转身都与投影中的墨迹完美契合。这种跨界尝试打破了戏曲舞台的物理边界。

担任制作人的《戏梦长安》更开创了沉浸式戏曲的先河。观众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穿越成为唐代梨园弟子,与曾辉饰演的李龟年共同经历安史之乱。这种参与式体验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梨园情怀

在乡村戏台演出的经历,让曾辉始终保持着对戏曲本真的追求。他坚持每年下乡演出30场,即便在获得梅花奖后依然如故。在山西某个偏远村庄,他曾在临时搭建的草台上连演三小时全本《白蛇传》,谢幕时戏服已被汗水浸透。

作为戏曲教育者,曾辉在母校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传统程式与现代表达课程。他创造的情感驱动程式教学法,强调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身段,培养出多位新生代戏曲演员。学生们都说:曾老师教我们演戏,更教我们做戏中人。

面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,曾辉提出根系传统,枝展当代的理念。他主导的戏曲+计划,推动戏曲与电影、游戏等领域的跨界合作。在他看来,守正创新不是选择题,而是戏曲传承的必由之路。

这位正值盛年的戏曲演员,始终保持着对舞台的敬畏。每次登台前,他都要对着祖师爷唐明皇的画像三鞠躬。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,曾辉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精魂,又以最先锋的姿态开拓着艺术的边界。或许正如他在某次访谈中所说:戏如人生,要演得真切;人生如戏,须活得通透。这或许正是他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奥秘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