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黎:梨园走出的荧幕青衣,一颦一笑皆是戏韵
曾黎:梨园走出的荧幕青衣,一颦一笑皆是戏韵
在《星汉灿烂》中饰演程少商母亲的曾黎,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古典气韵。当她轻甩水袖般拂过茶盏,或是转身时衣袂翻飞的仪态,总让人恍惚看见戏曲舞台上的青衣名角。这位被称作中戏两百年一遇美人的演员,其独特气质的密码,就藏在湖北省京剧院的七年学艺生涯里。
一、荆楚梨园里的七年雕琢
1988年,12岁的曾黎考入湖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。这个来自荆州普通家庭的女孩,在练功房木地板上留下了无数汗渍。清晨五点压腿的疼痛记忆,至今仍刻在她的肌肉里。学戏讲究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曾黎曾因连续二十个云手训练导致双臂肿胀,却仍要端着水碗练习圆场步。
在《贵妃醉酒》的排练中,杨玉环的卧鱼身段让曾黎吃尽苦头。这个需要后仰下腰、头部贴地的动作,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。化妆间镜子里映着少女倔强的脸庞,胭脂水粉遮盖不住膝盖上的淤青。正是这些严苛训练,让她掌握了戏曲表演的精髓——以形写神。
七年科班生涯,曾黎主攻青衣,兼修刀马旦。《穆桂英挂帅》中她扎靠旗练马趟子,《霸王别姬》里虞姬的剑舞被她演绎得行云流水。这些积累,成为她后来塑造影视角色时取之不尽的表演宝库。
二、从戏曲程式到影视表演的蜕变
戏曲讲究四功五法,这些看似程式化的表演体系,在曾黎的影视创作中焕发新生。《聊斋》中梅三娘的回眸,化用了青衣的眼随指动;《在远方》霍梅的职场交锋,暗含老生千斤念白的节奏掌控。她把戏曲的写意美学融入现实题材,创造出独特的表演质感。
在《大唐荣耀》里,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并非单纯复刻戏曲身段。曾黎将水袖化为披帛,把圆场步改作胡旋,既保留唐风古韵,又符合影视剧的写实要求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正是戏曲功底赋予的艺术自觉。
面对镜头特写,曾黎善用戏曲眼技。在《陪你看星星》中,她仅凭眼神变化就传递出角色二十年沧桑。这种精准的表情控制,源自戏曲舞台上与最后一排观众的隔空对话训练。
三、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演员自觉
戏班生活赋予曾黎独特的艺术嗅觉。她会从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中揣摩少女情思,借《锁麟囊》的唱词研究台词韵律。这种文化积淀,让她在诠释现代角色时总能找到历史纵深。
在流量至上的演艺圈,曾黎始终保持着戏曲人的匠心底色。拍摄《理发师》时,她为三分钟镜头苦练两个月削发技巧;塑造《儿科医生》中的唐医生,她将青衣的沉稳融入角色。这种戏比天大的职业态度,正是梨园精神在现代的延续。
当古装剧滥用替身和抠图时,曾黎坚持亲身上阵。拍《倚天屠龙记》武打戏份,她巧妙融入戏曲把子功;《七月与安生》的话剧舞台上,她将程派唱腔的脑后音转化为极具穿透力的舞台语言。这种创造性传承,让传统文化在影视领域重获新生。
从湖北省艺校的练功房到横店影视城,曾黎用三十年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。她的表演艺术启示我们:真正的演员,永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。那些汗湿水衣的清晨、勒头吊眉的疼痛,最终都化作荧幕上的惊鸿一瞥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传承方式——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血液中的艺术基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