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觅芳华:曾黎的戏曲情缘与汉剧之美

梨园深处觅芳华:曾黎的戏曲情缘与汉剧之美

在《星汉灿烂》的拍摄现场,饰演阿母的曾黎一甩水袖,将汉代贵妇的傲骨与柔肠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这个让观众又爱又恨的角色背后,藏着一位演员二十年如一日的戏曲功底。当镜头对准那双流转生辉的凤目,人们仿佛看见了千年楚韵在当代荧幕上的重生。

一、汉江畔的梨园初啼

1995年的武汉戏曲学校,清晨的练功房总是最早亮起灯光。17岁的曾黎身着练功服,对着身段镜反复调整云手的弧度。汉剧特有的三节六合身法要求头、腰、腿形成三道优美的弧线,这对初学者的身体控制力是极大考验。每天四个小时的毯子功训练,让她的戏服总带着汗水的盐霜。

在汉剧《贵妃醉酒》的排练中,曾黎第一次体会到千斤念白四两唱的真谛。汉剧韵白特有的中州韵,湖广音,要求每个字都要在舌尖打转三回。为练好杨玉环那句海岛冰轮初转腾,她在宿舍走廊反复吟诵,直到把宿管阿姨都教会了这段唱词。

1996年汇报演出《二度梅》时,扮演陈杏元的曾黎在投崖一折中,三米高台翻身而下,落地时凤冠珠翠纹丝不乱。这个被汉剧老艺人称为凤凰三点头的高难度动作,见证了她从艺校少女到汉剧传人的蜕变。

二、汉剧艺术的千年密码

汉剧的基因里刻着华夏戏曲的古老密码。作为京剧之母,它保留了皮黄声腔最原始的韵味。在《宇宙锋》的装疯唱段中,忽而高亢如裂帛的反二黄,忽而低回似流水的平板,构筑起精妙的声音迷宫。

在汉剧表演体系中,十大行当各具风姿。曾黎主攻的四旦(青衣)讲究端庄中见妩媚,这与后来她塑造的诸多荧屏形象形成奇妙呼应。《聊斋》中的梅三娘,眼角眉梢的凄艳,分明带着汉剧《窦娥冤》的程式化表达。

汉剧程式绝非僵化的套路。《打花鼓》中的扇子功有108式变化,推扇如春风拂面,抖扇似彩蝶翩跹。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身段语汇,在曾黎主演的《母亲》中,化作革命者传递情报时的暗语手势。

三、传统滋养下的现代演绎

拍摄《理发师》期间,导演陈逸飞惊讶地发现,曾黎总能精准把握民国女子的步态奥秘。这源于汉剧旦角特有的云步训练——双脚始终不露鞋尖,走出水上漂的轻盈。这种融入骨血的形体记忆,让她的民国造型多了份时光淬炼的优雅。

在话剧《如梦之梦》的巴黎戏份里,曾黎借鉴汉剧以虚代实的美学。没有实景道具,仅凭眼神流转和手势变化,就让观众看见塞纳河畔的咖啡馆与梧桐树。这种写意表演,正是中国传统戏曲留给当代艺术的珍贵遗产。

2021年汉剧申遗成功庆典上,曾黎与师弟师妹同台献艺。水袖翻飞间,她将汉剧的圆之美融入现代舞编排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恰似汉江汇入长江,既保持本色,又奔涌向前。

从汉剧舞台到影视荧幕,曾卿始终带着楚地戏曲的基因密码。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,这份坚守显得尤为珍贵。当她在《好好说话》中即兴唱起汉剧选段时,我们似乎听见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回响——那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当代艺术家血脉中的生命律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