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昌邑戏曲文化地标:这座演出中心到底藏在哪儿?

【探访昌邑戏曲文化地标:这座演出中心到底藏在哪儿?】

在潍坊昌邑市的街巷间,总有人循着悠扬的胡琴声驻足打听:听说咱们这新建了个戏曲演出中心?本地老人会笑着指路:顺着老城根的梧桐树走,见到红墙琉璃瓦的院子就是了。这座悄然走红的戏曲殿堂,正用传统艺术牵动着整座城市的文化脉搏。

**梧桐深处觅戏台**

穿过昌邑城东的解放路,拐进文化巷的瞬间,时光仿佛倒流三十年。斑驳的梧桐树影里,一座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静静矗立,门楣上昌邑戏曲演出中心的金字牌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门房张大爷端着搪瓷缸子乐呵呵地说:这儿原是老文化宫礼堂,去年翻修时特意保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雕花窗棂。

绕过照壁,扑面而来的戏台让人眼前一亮——六米见方的木质舞台通体未施油漆,台前两盏大红宫灯垂着流苏,侧边月牙门上出将入相的墨迹尚新。正在调试灯光的工作人员透露:舞台角度是专门请鲁中戏曲院的师傅测算过的,保证后排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指尖动作。

**公交线路藏着门道**

外地戏迷最常问的交通问题,本地票友自有妙招。从昌邑汽车总站出发,搭乘103路公交在新华书店站下车后别急着开导航,沿着人民公园西墙走两百米,闻到炸酱面的香气时右转就到。若是自驾前来,导航定位昌邑非遗传承基地反而比直接搜索演出中心更准确——去年道路拓宽后,正门改到了原先的侧巷。

每周三下午的惠民演出前,中心门口总会排起长队。挎着帆布包的刘阿姨是常客:现在网上能预约,但我们这些老戏迷就爱现场排队换票,跟票务员唠两句还能知道下周演什么戏码。售票窗口旁立着的手写节目单,确实比官网预告多了几分人情味。

**后台暗藏玄机**

有次跟着送戏服的师傅溜进后台,才发现这座建筑别有洞天。化妆间的八仙桌上摆着半盒没吃完的昌邑大饽饽,衣架上蟒袍与牛仔裤并排挂着,墙上贴着褪色的《锁麟囊》海报。更绝的是地下室的戏服博物馆,收藏着从民国缎面戏服到现代3D打印头饰的百年变迁。

负责道具的老李头说起趣事眉飞色舞:上次排《穆桂英挂帅》,真从库里找出把生锈的青龙刀,吓得年轻演员不敢耍。最后还是我现去农机站借了根钢管重做的刀柄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,让传统戏曲在现代化剧场里依然葆有鲜活的生命力。

如今每到华灯初上,演出中心屋檐下的铜铃便随风轻响。台前丝竹声声,幕后油彩斑驳,这座藏在老城深处的艺术殿堂,正用最地道的昌邑乡音,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