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火人间戏如歌——昌邑戏曲之乡的百年腔韵
烟火人间戏如歌——昌邑戏曲之乡的百年腔韵
清晨的露珠尚未散去,昌邑老城区的青石板上已传来悠扬的胡琴声。戏台前的八仙桌摆着热气腾腾的油茶,几位白发老者闭目打着节拍,稚童们举着糖画在廊柱间穿梭。这方水土孕育的戏曲之魂,早已融入市井街巷的每一道砖缝,成为百姓血脉里流淌的韵律。
一、运河涛声里的梨园往事
清光绪年间的漕运码头,每逢商船卸货时节,便有戏班在粮仓前支起竹棚。来自济宁的柳琴戏、河北的梆子腔与本地俚曲在此交汇,孕育出独特的昌邑乱弹。老艺人张凤梧的记事簿里,工整地记着光绪二十三年在潍河渡口连唱三天《穆桂英挂帅》的盛况,戏台两侧挂满船商敬献的绸缎,连河水都泛着胭脂的香气。
民国初年,东关戏楼每逢庙会必演连台本戏。戏台下的观众席分作三等:前区摆放着红木太师椅,供盐商大户落座;中区是条凳区,坐着穿长衫的教书先生;后区站着的贩夫走卒最是热闹,叫好声能掀翻屋瓦。1925年中秋夜,《白蛇传》演至水漫金山时,戏班竟用二十架水车引运河水制造特效,满场水雾中白娘子衣袂翻飞,成为几代人传颂的梨园佳话。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命咏叹
昌邑戏曲的魂灵在于那份粗粝的生命力。1953年冬,双台村戏班踏着三尺厚的积雪,用门板抬着生病的琴师赶三十里山路到北孟镇演出。台上演着《赵氏孤儿》,台下村民把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塞进琴师的破棉鞋里。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,让《昌邑戏曲志》里记载的127个传统剧目,至今仍有83个活在乡间戏台的唇齿之间。
老生名家李金斗独创的夯腔,源自运河纤夫的劳动号子。他在《打渔杀家》中演绎萧恩时,将纤绳勒进肩胛的苦痛化作一声穿云裂石的拖腔,听得台下老船工泪湿衣襟。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唱腔,没有科班出身的匠气,却饱含着对命运的叩问与抗争。
三、古戏台上的新传奇
新世纪伊始,西关社区的退休教师王秀兰把车库改成戏窝子,每周三下午教孩子们唱念做打。她改良的传统戏服在袖口绣上二维码,扫码就能听到唱段讲解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传承基地,走出过省级戏曲大赛金奖得主陈晓阳,他改编的摇滚版《空城计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赞。
每年谷雨时节,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樱桃花海中会搭起透明戏台。00后演员们演绎着新编现代戏《电商风云》,电子屏上流动的弹幕与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交响成趣。当老琴师用坠胡拉出《茉莉花》旋律时,无人机的灯光在天幕绘出流动的戏曲脸谱,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和解。
夜幕低垂,城隍庙戏台的灯笼次第亮起。台上水袖翻飞演绎着千古忠奸,台下观众随着板眼轻轻叩击茶碗。在这座把戏曲腌渍进日常的小城,每一个转身亮相都是生活的注脚,每一声西皮流水都是岁月的回响。昌邑人用戏文丈量时光,让百年腔韵在时代嬗变中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