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常德人的戏匣子:咿呀声里藏半城
老常德人的戏匣子:咿呀声里藏半城
沅水岸边飘来的锣鼓声总带着水汽的绵长,老常德人眯着眼睛在茶馆里听戏,指尖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节拍。若问常德人最金贵的戏曲,他们准会放下茶碗,眉飞色舞地说起那个浸透街巷的荆河戏。
一、水码头孕育的戏腔
常德自古便是云贵门户的水运要道,五省商贾在河街茶馆里讨价还价,各地戏班也沿着沅水在此停驻。清道光年间,汉调与本地傩戏在码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——荆河戏初现雏形。戏台就搭在吊脚楼前的青石板上,纤夫卸货时的号子化作戏里的帮腔,船工们爱听的民间小调成了戏中的杂腔。
城西的朗州戏班曾养着三十六个活猴,这些武生能在八仙桌上连翻三十六个跟头不落地。老辈人记得光绪年间的名角赛云长,他勾脸时总要蘸着沅水调朱砂,说这般画出的关公才有水乡的灵性。戏班走江湖时,总要在船头插面杏黄旗,上书常德朗州班,这旗子飘到岳阳、荆州,看客便知是好戏来了。
二、金线银嗓唱春秋
荆河戏的文武场最是讲究。武场用九槌半开场,大锣小镲要打出沅水的波涛;文场的胡琴定弦比别处高三度,为的是让旦角清亮的嗓音能穿透河面的雾气。老艺人说,学《醉打山门》里的十八罗汉造型,得去乾明寺看五百罗汉堂,那些泥塑的嗔怒笑骂都是活教材。
金线银嗓是荆河戏旦角的看家本领。《贵妃醉酒》里杨玉环的海岛冰轮唱段,要像抛金线般把声音甩到戏台梁上绕三圈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名角周云霞在武汉民众乐园连唱三十天,最后一天唱完《祭江》,戏迷们把银元往台上抛,在台前堆起个亮闪闪的小山包。
三、老戏骨的新传承
八十年代最红火时,常德有十九个专业剧团在乡间巡演。桃花源的戏台每年三月三开锣,十里八乡的人划着乌篷船来看戏,船桨搅碎满江星月,戏台上的灯火却把整条江都映红了。老琴师李三爹的胡琴用了六十多年,琴筒上的蛇皮换过七张,他说每张蛇皮都记得不同年代的好嗓子。
如今青年演员在抖音直播唱《打龙袍》,把花脸勾脸过程做成短视频。常德河街重建的戏楼里,老艺人在教小学生甩水袖,孩子们稚嫩的手腕转不出圆润的云手,却把看热闹的游客逗得直乐。非遗传承人周永忠把《白蛇传》改编成方言话剧,许仙在断桥边那句妹娃儿你莫走,惹得满场观众笑中带泪。
夜色渐深时,穿紫河畔的戏台又亮起灯来。老戏迷们摇着蒲扇踱进场子,新来的游客举着手机录像。当锣鼓声穿透潮湿的夜雾,那些沉淀了二百年的唱腔依然在沅水两岸流转,像一根看不见的金线,串起了常德城的古今晨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