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戏韵:吴侬软语里的千年回响
常山戏韵:吴侬软语里的千年回响
衢江岸边的常山县,不仅以胡柚飘香闻名于世,更因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而独具魅力。这座江南古城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吴越文化的婉约相融合,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深处,孕育出令人沉醉的戏曲生态。
一、草台班子的前世今生
常山高腔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,当昆曲沿着京杭运河传入浙西,在常山方言的浸润下逐渐蜕变。老艺人至今保留着九板十三腔的原始曲牌,高亢处如裂帛穿云,低回时似清泉漱石。在芳村镇的百年古戏台,斑驳的柱础间仍可见清代戏班题壁,记载着道光年间金玉班连演《白蛇传》十八天的盛况。
独特的帮腔形式是常山高腔的灵魂。主唱者启腔后,幕后的接腔师傅以假声应和,形成此起彼伏的声浪。这种源自田间号子的演唱方式,在《槐荫记》董永与七仙女诀别时,将生离死别的哀恸渲染得荡气回肠。
二、戏台上的百态人生
常山木偶戏堪称微缩的艺术殿堂。三尺红绸后,艺人五指翻飞间,檀木雕刻的偶人便有了魂魄。2017年非遗展演中,老艺人徐春林演绎的《水漫金山》,白娘子甩动十米水袖的绝技,让偶人仿佛真有了腾云驾雾之能。
茶灯戏是常山人最亲切的乡音。正月里的送灯习俗中,头戴茶花、手提彩灯的姑娘们踏着《采茶调》起舞,灯影摇曳间暗合着古老的农事节气。湖东乡的茶灯世家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曲谱,泛黄的宣纸上工尺谱与方言注音交错,记录着农耕文明的密码。
三、古韵新声的当代传承
在常山实验小学,每周三下午都会传来稚嫩的唱腔。省级传承人王梅香将高腔唱段改编成童谣,三月三,换单衫,许仙借伞断桥边的旋律飘荡在校园。年轻编剧们更将网络热词融入传统剧目,新版《双合缘》里直播带货的桥段,让台下90后观众会心一笑。
夜幕下的文峰广场,VR技术重现着明清戏班演出的盛景。扫一扫二维码,手机里即刻传来《珍珠塔》的经典唱段。老戏迷们组建的票友微信群,每天分享着演出资讯和唱腔心得,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当最后一声锣鼓消散在徽派马头墙间,常山的戏韵仍在延续。这里每座古戏台都是活态博物馆,每条青石巷都回荡着文化基因。从田间草台到现代剧场,常山戏曲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血脉相连,在时代变迁中书写着新的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