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百戏人生铸就豫剧丰碑
常香玉:百戏人生铸就豫剧丰碑
1951年冬,开封大相国寺的戏台前挤满了人。台上一袭红衣的常香玉正唱着《花木兰》,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穿透寒夜,台下观众跟着拍子跺脚取暖,戏园子里的热气把窗棂都蒙上了白雾。这场义演的收入,最终化作朝鲜战场上轰鸣的战斗机。这位豫剧大师的一生,正像她最爱的戏台,总在锣鼓声中演绎着动人心魄的故事。
一、戏台春秋:从童伶到宗师
1930年的巩县董沟村,8岁的张妙玲第一次跟着戏班走村串巷。父亲张福仙用荆条编的戏箱里,装着旦角的头面和水纱。寒冬腊月在麦秸垛后换装,冻得通红的指尖系着飘带,这个倔强的小姑娘不曾想到,十年后她会以常香玉之名震动中原。
在郑州老坟岗的席棚戏园里,常香玉首创豫西调与豫东调合流的新唱法。1948年《西厢记》连演四十八天,戏迷们带着铺盖卷排队,剧场门口卖烧饼的小贩都记住了红娘的唱词。这种艺术创新让豫剧摆脱了土梆子的旧称,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大戏。
二、百戏人生:艺术长廊里的明珠
在开封人民剧院的档案室里,泛黄的戏单记录着常香玉的舞台轨迹:《拷红》里灵动的红娘,《白蛇传》中悲情的白素贞,《大祭桩》内刚烈的黄桂英。1956年进京汇报演出时,她一天连演三场不同剧目,梅兰芳看完后赞叹:这才是真正的戏曲全能王。
《花木兰》的创作最能体现她的艺术追求。为塑造巾帼英雄的形象,她三赴洛阳考察古代甲胄,向武术家学习马上身段。剧中那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将豫剧的阳刚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,至今仍是戏校必修教材。
三、德艺双馨: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
抗美援朝时期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巡演全国。在西安,她带着身孕连演七场《破洪州》;到广州,冒着酷暑一天演两场《拷红》。180多场演出筹得15.2亿元旧币,当香玉剧社号米格战机翱翔朝鲜上空时,这位艺术家在后台默默补着戏服的破洞。
2004年春天,病榻上的常香玉仍在指导弟子。她常说:观众是衣食父母,戏比天大。如今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三位出自其门下,那些她独创的混声唱法气声运用,通过《常派声腔艺术十讲》继续滋养着戏曲苗圃。
戏台上的幕布终会落下,但常香玉留在豫剧史上的印记永不褪色。从《蓝桥会》到《李双双》,从乡村草台到人民大会堂,她以生命丈量戏曲的深度,用百余部作品搭建起中原文化的丰碑。当郑州香玉剧社的铜像映着晨曦,仿佛还能听见那个穿越时空的声音: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——这曲未尽的长歌,仍在黄河两岸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