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火与不火:豫剧宗师如何让《花木兰》唱响七十年

常香玉的火与不火:豫剧宗师如何让《花木兰》唱响七十年

1953年寒冬的朝鲜战场,零下四十度的战壕里突然响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。志愿军战士裹着冻僵的双手,跟着收音机里的常派唱腔哼唱,仿佛看见那个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就站在眼前。这个场景,定格了豫剧《花木兰》最动人的传播瞬间。

一、从开封茶楼到国家舞台:一个剧种的涅槃之路

1948年的开封大相国寺戏楼,18岁的常香玉正在演出改良版《白蛇传》。台下坐着的不仅有老戏迷,还有带着笔记本的新文艺工作者。这场演出后,常派艺术正式进入主流视野。当时豫剧在民间虽广受欢迎,却被视为土戏难登大雅之堂。

常香玉对豫剧的革新堪称颠覆性。她打破传统豫东调一板一眼的程式,在《拷红》中首创红娘流水板,让丫鬟红娘的机灵劲跃然台上。1951年排演《花木兰》时,她更将河北梆子的高亢与河南坠子的婉转熔于一炉,创造出谁说女子享清闲的经典唱段。

这种创新不是闭门造车。常香玉常年带着剧团深入田间地头,在洛阳拖拉机厂的工地演出时,工人们喊出的再来一段往往成为唱腔改良的灵感来源。正是这种与时代共振的艺术自觉,让豫剧完成了从地方戏到国家剧种的蜕变。

二、《花木兰》为何常演常新

1956年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记录显示,《花木兰》连续加演27场,创下建国初期戏曲演出纪录。这部戏的火爆,在于它触碰到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。抗美援朝期间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义演180余场,用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,这种家国情怀与花木兰形象完美契合。

在艺术表现上,常香玉塑造的花木兰既有弯弓征战作男儿的英气,又不失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情态。第三场提亲中,她设计的花木兰三次转身,通过水袖的收放、眼神的转换,将角色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。这种表演范式至今仍是戏曲院校的必修课。

更难得的是,《花木兰》在不同年代总能焕发新意。2004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复排时,加入多媒体投影展现沙场征战的宏大场景;2018年赴欧巡演时,精简念白突出唱腔的国际化表达。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承,让经典永葆青春。

三、宗师远去后的常派传承

2004年常香玉逝世时,郑州街头自发聚集十万送行群众。戏迷们举着木兰犹在红娘永生的横幅,用最质朴的方式致敬大师。这种集体记忆的延续,在年轻一代中转化为新的传承力量。

常派第三代传人小香玉在抖音开设豫剧课堂,将花木兰唱段拆解成15秒短视频教学,吸引百万年轻粉丝。郑州戏曲学校的00后学员们,正在排练融入街舞元素的实验版《花木兰》。这些创新或许引发争议,却让古老艺术触达新观众。

在河南农村,仍有近百个民营剧团坚持巡演《花木兰》。巩义市豫剧团每年演出该剧超200场,团长王红丽说:老乡们不是在看戏,是在找自己的影子。这种扎根民间的生命力,正是常派艺术最坚实的根基。

从朝鲜战场的收音机到短视频平台,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,《花木兰》传唱七十载的奥秘,恰在于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。常香玉曾说:戏要跟着人走,人要跟着时代走。当新一代观众在剧场里为刘大哥的唱段鼓掌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典的延续,更是一个剧种永不停息的心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