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行者常小军:台上铁骨铮铮台下赤子柔肠
梨园行者常小军:台上铁骨铮铮台下赤子柔肠
戏台上一声看枪,台下老戏迷们便知是常小军要登场。这位以长靠武生闻名的戏曲演员,每次亮相必先来段起霸,背插四杆靠旗随身形摆动,旗尖金穗在聚光灯下划出流星般的弧线,引得满堂彩声如潮水般涌来。
一、童子功里炼真金
1985年的晋南梆子剧团家属院里,总有个穿灯笼裤的男孩对着水泥墙练踢腿。常小军六岁那年,父亲在《长坂坡》中演赵子龙时意外摔伤,年幼的他趴在侧幕条后,看着父亲咬牙完成整套鹞子翻身,从此明白戏比天大四个字的分量。
十一岁考入省戏校,常小军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练功房。寒冬腊月里,他把腿架在把杆上压胯,呵出的白气在玻璃窗上凝成冰花。有次排练《挑滑车》摔裂了尾椎骨,硬是咬着竹筷完成二十四个旋子,筷子生生咬出两排牙印。
二、文武兼备见真章
2003年北京长安大戏院,《战冀州》的锣鼓点突然加快。常小军饰演的马超在哭灵一折中,将传统西皮二黄转调为梆子腔的反调,悲怆唱腔混着髯口功的颤抖,让台下老艺术家们红了眼眶。次日《戏剧报》头版写道:此哭非哭,乃山河同悲。
他独创的三环套月枪绝技,将杨家枪、岳家枪与武术苗刀技法熔于一炉。2017年赴日演出《林冲夜奔》,长枪在手中转出银盘般的虚影,收势时枪尖红缨不摇不颤,日本能剧大师观后连称鬼神之技。
三、守正创新传薪火
在戏曲影视化的浪潮中,常小军坚持每周下乡演出。太行山深处的打谷场上,他教孩子们画脸谱的讲究:关公的丹凤眼要勾出忠义气,曹操的鱼尾纹藏着三分奸。有次突降暴雨,观众撑着塑料布不愿离场,他冒雨唱完《单刀会》,妆彩被雨水冲出道道沟壑。
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的手机里存着237段濒危剧种唱腔。他主导的古调新声工程,用全息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身段功法,某次为采集晋北赛戏传承人的跳判绝活,在零下15度的古庙前守了三天三夜。
常小军的戏箱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:母亲缝的护膝、师父传的竹笛、写满批注的《梨园旧闻录》。有人问他何为好角儿,他指着戏台楹联笑道:要看银山拍天浪,开窗放入大江来。这位47岁的戏曲守望者,依然在毯子功的腾挪翻扑间,续写着属于中国戏曲的当代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