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小玉的戏台:在故乡与他乡间游走的戏曲人生
常小玉的戏台:在故乡与他乡间游走的戏曲人生
台上一声你家在哪里,台下早已泣不成声。常小玉的戏腔像把锋利的刀,划开观众心底最柔软的乡愁。这个从豫北平原走出来的戏曲演员,用三十年光阴在戏词里寻找着故乡的模样。
一、麦田里的戏梦
1980年代的豫北农村,十岁的常小玉总爱趴在打麦场的草垛上看戏。草台班子用红绸布围成戏台,老艺人甩着水袖唱《花木兰》,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她偷偷用麦秆模仿着唱腔,直到被父亲发现揪着耳朵拎回家。这个倔强的农家女,硬是揣着两个凉馍馍,跟着下乡巡演的剧团走了二十里地。
在县剧团学戏的日子,常小玉每天五点就对着麦田吊嗓子。老师傅说她的嗓音像浸了黄河水的沙瓤西瓜,清甜里带着颗粒感。1996年豫剧《风雨行宫》巡演,她扮演的宫女在寒夜叩门那场戏,把夜深沉重门静七个字唱出了九曲回肠,从此在戏曲界有了名号。
二、舞台上的乡关何处
《你家在哪里》本是豫剧传统剧目《桃花庵》里的唱段,常小玉却把它打磨成了个人专场。2003年台北巡演,当唱到门前老槐可发芽时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兵们集体起立鼓掌。谢幕时,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先生颤巍巍递上泛黄的家书,信纸边角还粘着干枯的槐花。
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演出更令人动容。常小玉改良水袖为素白绸缎,配合现代舞的肢体语言。当追光灯打在她单薄的身影上,那句望断天涯不见家的拖腔,让不懂中文的观众也红了眼眶。艺术总监说这是超越语言的乡愁共振。
三、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
常小玉的工作室设在郑州老城区,推开雕花木窗就能看见城墙根。这里既有戴着老花镜誊抄工尺谱的琴师,也有摆弄电子合成器的90后。她创新地将豫剧的哭二八板与布鲁斯音乐融合,在《月光谣》里创造出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去年重阳节,她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给老家唱句戏活动。令她意外的是,参与最多的不是戏迷,而是海外留学生。有个在冰岛留学的姑娘,裹着羽绒服在极光下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配文写着:奶奶,我找到比咱家枣树更高的'帅旗杆'了。
戏台上的常小玉依然在寻找答案。当追光灯亮起,那些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乡音,那些漂泊在异乡的游子,都在她婉转的戏腔里,触摸到了故乡的温度。或许戏曲真正的家园,从来不在某个具体的地理坐标,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