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寻戏记:在江南老城里邂逅梨园风华
常州寻戏记:在江南老城里邂逅梨园风华
推开常州老宅院的雕花木门,咿呀的唱腔混着茉莉茶香飘来,这座被运河浸润的江南古城,骨子里自带戏曲的韵律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循着丝竹声找寻戏曲课堂,在这座千年龙城里,学戏的门径比想象中更鲜活有趣。
一、老戏台的新传人
青果巷里的常州文化艺术中心,每个周末都会传出悠扬的胡琴声。这里的戏曲传承班由退休名角坐镇,六旬的周老师教旦角水袖,总爱念叨:甩袖要像运河浪,柔中带韧才够味。报名处的小黑板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课程表,倒比电子屏多了几分梨园韵味。
红梅公园对面的非遗工坊藏着惊喜,锡剧名家不定期开设工作坊。上个月刚结束的戏曲妆容体验课让不少白领着了迷,00后女生小林画着凤冠霞帔自拍:原来虞姬的泪妆要先用朱砂点出轮廓,比美妆博主的教程讲究多了。
二、转角遇见戏码头
篦箕巷的茶楼总在周末午后热闹非凡,二楼临窗的老位置最抢手。点一壶碧螺春,看票友们轮流登台,唱到精彩处跑堂小哥都会跟着哼两句。老板王叔年轻时是锡剧团的武生,现在偶尔兴起还会来段《珍珠塔》,茶客们击节叫好的声音能传到对岸的西瀛里。
社区活动中心藏着民间高手,勤业新村的张奶奶组了个银发戏曲社。她们把《梁祝》改编成常州方言版,在重阳节演出时,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弹幕飘过原来祝英台骂马文才是用'结棍'这个词。现在每周三下午,活动室都会传出带着吴语腔的念白声。
三、新潮戏窝子
运河五号的创意市集里,戏曲元素正悄悄变装。独立工作室推出的戏曲主题手账本卖得火热,95后插画师把穆桂英画成机甲少女。古戏楼改造的Livehouse里,电子乐混搭昆曲的跨界演出场场爆满,台下荧光棒随着曲牌节奏摇晃,分不清是戏迷还是乐迷。
三堡街的戏曲主题咖啡馆成了新晋网红,拿铁拉花能做出生旦净末丑的脸谱。最受欢迎的体验区摆着全套戏曲行头,常有汉服小姐姐来拍穿越照。店主是戏曲学院的毕业生,偶尔在吧台后清唱两句,倒比咖啡香更让人上头。
夜幕下的东坡公园,隐约传来年轻人排练新编戏的念白。这座把戏曲刻进城墙砖缝的城市,正用新的方式续写古老旋律。学戏不必正襟危坐,在常州,可能转角茶楼的一声叫好,弄堂深处的一段清音,就是叩开梨园大门的请柬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