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寻戏记:藏在市井烟火里的吴侬软语

常州寻戏记:藏在市井烟火里的吴侬软语

常州街头巷尾飘荡的桂花香里,总裹着几声婉转的锡剧唱腔。这座千年龙城不仅有东坡舣舟的运河故事,更有流淌在寻常巷陌的戏曲血脉。要寻正宗的常州戏韵,不必挤在万人体育馆,且随我拐进这些藏着人间烟火的角落。

一、百年戏楼里的前世今生

青果巷的青砖黛瓦间,推开一扇斑驳木门,民国风情的九洲锡韵馆正上演着《珍珠塔》。木梁上悬挂的八角宫灯在唱词中轻晃,台下条凳上嗑着南瓜子的老茶客,时不时用脚尖打着节拍。这里每周六下午的公益场次,总能让年轻人也坐得住——看方卿跌宕起伏的命运,听老生唱段里藏着的江南处世哲学。

二、茶馆里的活态传承

南大街的德泰恒茶楼,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开锣。老茶客们捧着白瓷盖碗,看台上水袖翻飞。这里不卖咖啡不卖甜品,八仙桌上的紫砂壶始终续着碧螺春。最妙的是中场休息时,梳着发髻的老板娘会端着锡剧脸谱模具,教孩子们描画顾鼎臣的忠义红脸。茶香氤氲间,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就这么渗进骨子里。

三、市井戏台的众生相

红梅公园东南角的锡剧角最是热闹。晨光初现时,已有退休的银行会计张阿姨吊着嗓子唱《双推磨》。她的苏北口音早被三十年常州生活磨得温软,此刻正手把手教新市民李大姐摆弄水袖。树荫下的石凳上,戴金丝眼镜的中学语文老师老周,捧着泛黄的戏本给票友们说戏文典故。这方天地里,人人都是角儿。

夜幕降临时分,天宁寺的晚钟混着运河的水汽漫开。老西门码头的画舫亮起灯笼,船娘摇橹唱起《拔兰花》,岸上散步的老夫妻跟着哼唱。这般鲜活的戏曲生态,不在鎏金戏院的贵宾席,而在常州人端着搪瓷杯遛弯的日常里。或许明日你在菜场听见卖菱角的大婶哼戏,便该会心一笑——这才是江南戏韵该有的模样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