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常州戏曲衣香:千年古巷里的霓裳风华
寻访常州戏曲衣香:千年古巷里的霓裳风华
哐啷一声铜锣响,戏台上旦角水袖轻扬,翻飞间暗香浮动。常州老戏迷都知道,这抹惊艳的流光,往往出自青果巷深处的老作坊。沿着麻石板路走到尽头,斑驳的朱漆门楣上,庆云裳三个鎏金大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
一、青果巷里的霓裳密码
推开庆云裳的雕花木门,檀香混着丝线气息扑面而来。七旬老师傅陈锦生正俯身在绣架上,银针穿梭间,金线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牡丹纹样。苏绣讲究'平、齐、细、密、顺',戏曲服更要添三分灵动。他指着案头叠放的蟒袍说,这件《贵妃醉酒》的行头,光金线就用了八钱。
这里保留着明代《天工开物》记载的古法:用蚕丝捻成绒线,以劈丝技艺将丝线分至发丝粗细。绣娘们独创的活色法,能让戏服在舞台灯光下呈现深浅渐变。墙角堆着的云锦边角料,泛着珍珠般的光泽——这些可是当年江宁织造府的余料。
二、一针一线总关情
唱戏讲究'宁穿破不穿错',我们做衣也是这个理儿。第三代传人周雪梅抚摸着祖传的檀木尺,爷爷那辈给梅兰芳做过《洛神》的羽衣,现在柜子里还收着当年的图样。说话间,她展开一件未完工的帔,银线绣的云纹在晨光里流转如银河。
学徒阿亮正在给武生靠旗上钉甲片,上千片鱼鳞甲要缝得箭射不透,刀劈不散。他说最难的还是水袖,两丈素绡要缝得举重若轻,甩出去似流云,收回来如白练。窗边晾着的白缎褶子,在风中轻轻摆动,恍若戏台上未散的水磨腔。
三、霓裳羽衣何处寻
每逢农历三月初三,庆云裳会举办开箱节。老师傅们将珍藏的戏衣取出晾晒,百鸟朝凤帔、五色云肩、点翠头面在春光里铺开斑斓长卷。戏迷们循着暗香而来,老主顾里不乏省昆剧院的名角。
转角裁缝铺的王阿婆说,五十年前她出嫁时的嫁衣就是在这里定制的。如今年轻人结婚又兴起定制戏曲元素礼服,绣着并蒂莲的霞帔配上西式剪裁,倒也别致。说话间,巷口飘来评弹声,琵琶弦上说流光,惊起梁间燕,掠过那些流转千年的霓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