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头大戏唱到一半演员突然开始擀皮包饺子?

村头大戏唱到一半演员突然开始擀皮包饺子?

戏台上锣鼓喧天,老生甩着水袖正唱得起劲,突然从后台转出两个花旦,端着案板提着擀面杖。台下嗑瓜子的大爷放下茶缸子,前排嗑睡的小媳妇也直起了腰——这可不是演员忘词,而是河北梆子《团圆记》里最精彩的包饺子调要开场了。

在冀中平原的乡村戏班子里,藏着套世代相传的绝活。旦角们左手转着面皮,右手抄起竹筷挑肉馅,揉、擀、包十八般武艺全在唱词间隙完成。最绝的是当金元宝造型的饺子整整齐齐码满盖帘时,最后一句拖腔正好收在拍子上,白生生的饺子往台前一推,台下准保炸了锅似的叫好。

这套功夫可不是临时起意。光绪年间保定府的庆丰班最早把这手绝活搬上戏台,班主赵三刀原是个白案师傅,后来改行唱戏愣是把擀面杖耍出了花枪的架势。戏班每到年关就演《灶王赐福》,台前包好的饺子直接下锅煮熟分给观众,连汤带水的年味顺着喉咙暖进心窝。

如今在正定古城的老戏园子里,还能见着七十二岁的刘金凤老师傅露这手绝活。老人家边包饺子边唱《十二月调》,面皮在她手里翻飞似蝶,肉馅精准得像是用秤称过。最年轻的徒弟学了三年才敢上台,手上功夫差半分,唱腔就得乱套。这包饺子的戏,讲究的是个手中活不停,嘴上词不落的真功夫。

当蒸汽从台侧的灶台腾起时,熟悉的韭菜香混着梆子声在戏园子里飘散。台下吃着热乎饺子的老戏迷眯着眼说:听戏听的是这个味,角儿手上没点绝活,那还叫唱戏么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