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戏台上百样称呼中——戏曲人的称谓里藏着千年文化密码

三尺戏台上百样称呼中——戏曲人的称谓里藏着千年文化密码

在晋南乡间的古戏台下,当老戏迷们眯着眼睛哼起西皮流水时,总爱说看把式去;苏州评弹的老听客相约茶楼,开口便是今朝要听先生的书;而在北京城的老戏园子里,老少爷们又习惯尊称一声角儿。同一个戏曲行当,在不同地域、不同剧种中竟有如此多生动鲜活的称谓,这些称呼里藏着梨园行当的千年密码。

**一、粉墨春秋里的身份密码**

晚清戏单上常印着某处供奉的衔头,这是对顶尖戏曲人的最高礼遇。在昆曲发源地苏州,文人雅士将戏曲人尊称为清客,这个称呼源自明代昆曲鼎盛时期,士大夫家蓄养戏班蔚然成风。而在西北秦腔戏班,至今保留着掌班的称呼,这位既是班主又是台柱的老艺人,往往掌握着戏班传承的命脉。

山西梆子老艺人王存才的戏箱里,至今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戏折子,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某班某把式。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称呼,道出了戏曲人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的艰辛。在江南水乡,评弹艺人被称为说书先生,这个文雅的称谓背后,是评弹艺术有说有唱、半桌乾坤的文化品格。

**二、行当称谓里的乾坤万象**

京剧科班出身的艺人,至今仍保持着严格的称谓传统。教戏师傅被尊称为坐钟,这个称呼源自旧时科班里师傅端坐太师椅监督练功的场景。武行里称武生为扑虎的,因武戏开场常用扑虎动作亮相;而龙套演员则被称为打旗的,生动勾勒出他们在戏中的职能。

昆曲行当的称谓更显文雅,旦角称闺门,老生谓正生,净角叫大面。越剧之乡嵊州的戏班至今保留着小歌班的旧称,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,记录着越剧从田头山歌发展成第二大剧种的传奇历程。川剧变脸艺人被称为彩倌,一个彩字道尽这门绝活的神奇。

**三、称谓流变中的时代印记**

1950年代,梅兰芳等艺术家联名倡议用戏曲工作者替代旧称,这个变化折射出新社会对艺人的尊重。在福建莆仙戏发源地,老艺人林栋志至今被尊称为戏状元,这个源自唐宋科举制度的称呼,承载着民间对艺术造诣的最高褒奖。

当代戏曲界出现了非遗传承人的新称谓,76岁的昆曲名家张继青名片上就印着这个头衔。年轻观众则喜欢用戏曲偶像称呼王珮瑜等新生代演员,这种网络时代的戏称,恰恰见证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奇妙交融。

从戏子到艺术家,从把式到传承人,戏曲人称谓的嬗变犹如一面棱镜,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轨迹。当我们细细咀嚼这些生动鲜活的称呼时,触摸到的是中华戏曲千年传承的文化脉动,感受到的是民间智慧对艺术生命的独特诠释。下次走进剧场,不妨留心报幕单上的那些称呼,每个字都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