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飘玉米香:藏在戏文里的剥玉米趣事

老戏台飘玉米香:藏在戏文里的剥玉米趣事

戏台上的刀枪剑戟见得多了,可曾留意过那些沾着泥土香的农活场景?在锣鼓点与胡琴声里,农民们掰玉米的双手同样能演绎出百转千回的故事。当我们循着梆子声翻开戏折子,竟在层层叠叠的戏服下发现不少剥玉米的妙趣横生。

一、黄梅调里的玉米情缘

黄梅戏《打猪草》开场便是一幅皖南秋收图,金童玉女踩着碎步登场,竹篮里堆着新掰的玉米棒子。剧中人金小毛唱道:玉米须儿黄灿灿,粒粒珍珠赛蜜甜,手中的玉米棒在旦角的兰花指间转得活色生香。这出小戏本是孩童嬉闹的田间故事,却在1954年被严凤英唱成了国际金奖剧目。

更绝的是潜山弹腔《掰苞米》,整出戏就以玉米地作戏台。丑角扮的懒汉躺在玉米秆堆里耍赖,老生挥着旱烟袋追打,花旦趁机把玉米粒撒得满台飞。观众席里常能听见老农嘀咕:这后生剥玉米的手势忒外行,原来戏班子特意保留了农人剥玉米的特定手法——三指捏穗,拇指顶芯,这细节让老戏迷们看得直拍大腿。

二、北地戏台的金黄穗浪

北方的戏台子也不遑多让。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第二场,高家院子里晒着新收的玉米,杨母边搓玉米粒边唱:一粒金,一粒银,粒粒都是血汗浸。演员手中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搓落的玉米粒随唱腔节奏噼啪作响,竟成了天然的打击乐。

河南越调《李双双》里的剥玉米大赛堪称经典。生旦净丑各执一穗玉米,随着板胡节奏越剥越快,玉米粒在竹匾里蹦跳如雨。最绝的是须生演员的绝活——蒙眼剥玉米,只见他双手翻飞如蝶,玉米芯旋转着从袖口飞出,引得台下喝彩声震落了房梁上的灰。

三、田间小戏的烟火气

晋北耍孩儿戏《掰棒子》把农活变成了杂耍。丑角头顶一筐玉米满场翻跟斗,玉米棒子却像粘在筐底似的纹丝不动。老旦唱着酸曲儿抛接玉米,三根玉米棒在空中划出金弧线。这出戏原本是秋收后的谢神戏,渐渐成了检验戏班功底的硬活儿。

湖北灯戏《剥秋》更是把玉米须玩出了花样。生角用玉米须编成胡子,旦角拿玉米皮折作头花,净角将玉米芯雕成官帽。最逗趣的是丑角把玉米须粘在下巴上学县令审案,满嘴原告玉米被告豆,本官判你熬锅粥的俏皮话,惹得晒谷场上的乡亲笑倒一片。

这些沾着露水珠儿的农事戏,就像田埂上野生的牵牛花,开得泼辣又鲜活。当城里的戏院忙着演才子佳人时,乡间的草台班子依旧唱着七月玉米八月豆,九月收完唱大戏的老调。下次若在戏单上看见《搓玉米》《掰棒子》的名目,可别当是粗俗小戏,那层层叠叠的玉米皮下,裹着的尽是民间智慧酿的甜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