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粒里蹦出的梆子腔——豫北秋收戏事
玉米粒里蹦出的梆子腔——豫北秋收戏事
豫北平原的秋风掠过玉米地,金黄的苞谷叶沙沙作响。老张头戴着草帽蹲在田垄上,布满老茧的拇指抵着玉米棒子的根部,咔的一声脆响,金灿灿的玉米粒就顺着凹槽滚进竹筐。这不是普通的农活,他手里的玉米棒子正打着梆子腔的拍子。
**一、农具作锣钹**
豫北人剥玉米讲究个韵律。老辈人传下口诀:三指握,二指顶,拇指要像犁铧挺。这手法暗合豫剧武场的锣鼓经,玉米棒子与箩筐碰撞的咔嗒声,和着远处打谷场传来的梆子声,竟能凑出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过门。去年秋收,马庄的巧媳妇们用玉米芯扎成月琴,剥落的玉米须编成髯口,在地头就唱起了《朝阳沟》选段。
**二、戏文浸汗水**
卫河岸边,七十岁的王秀英至今记得儿时场景。暮色里,打谷场堆满玉米,男人们光着膀子扬场,女人们盘腿剥粒。说书人把惊堂木往玉米堆里一插,开封府的包公就在玉米粒上审起了陈世美。孩子们把玉米须粘在下巴上学老生捋髯,玉米皮折成状元冠,一场《秦香莲》演得谷垛乱颤。
**三、新米熬老戏**
延津县的非遗传承人李保田有个绝活:他能用玉米须调出十三道音。去年重阳节,他把晒干的玉米叶泡软搓成弦,配上葫芦瓢做琴箱,竟复原了失传的玉米弦子。现在十里八乡的戏班子都来学艺,老李总说:别小看这土玩意儿,当年崔兰田大师在劳改农场,就是用玉米秆练的水袖功。
夜幕降临时,打谷场支起汽灯。剥完最后一筐玉米的乡亲们顾不上拍打身上的碎屑,抄起玉米芯做的梆子就开戏。月光下,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天然戏台,汗津津的戏服粘着玉米须,高亢的豫东调惊飞了麦秸垛上的麻雀。这戏,是长在土地里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