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老乡看过来!恁知道剥玉米用咱河南话咋唱戏不?
河南老乡看过来!恁知道剥玉米用咱河南话咋唱戏不?
在豫东平原的傍晚,总能听见村口老槐树下传来咿咿呀呀的梆子声。张老汉眯着眼,手指头在褪色的戏服上打着拍子:中!这调调才对味!他年轻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玉米戏把式,如今看着年轻人连掰苞谷的戏词都唱不准,急得直跺脚。
**一、河南土话里的掰苞谷**
剥玉米在咱河南可不叫这名儿!老辈人管这叫掰苞谷,讲究的是手腕子一拧一掰,金灿灿的玉米粒儿就蹦出来了。商丘那边的老乡说得更俏皮:卸棒子——仿佛玉米棒子是挂在秸秆上的宝贝,得轻手轻脚地卸下来。
在豫剧《朝阳沟》里,银环学干农活时就有段经典对白:娘,这苞谷棒子咋掰得恁利索?得这样,左手托稳当,右手腕子使暗劲......这活灵活现的土话,比普通话的剥玉米不知生动多少倍。
**二、戏台子上的玉米梆子**
记得那年伏天在禹州看戏,老艺人王金斗唱《王婆骂鸡》,把掰苞谷的活儿唱成了绝活。只见他甩着水袖转个圈,梆子声突然急转:六月里苞谷沉甸甸,小媳妇掰棒手腕酸,汗珠子摔八瓣,恁说这日子甜不甜?台下乡亲们巴掌都拍红了。
豫南花鼓戏里更藏着玄机。老辈艺人说掰苞谷要唱凤凰三点头的调,手腕跟着唱腔走,三下五除二就能掰完一垄地。这功夫现在会的人可不多了,去年周口办非遗展演,八十岁的李桂香老太太一亮相,那身段那唱腔,活脱脱把苞谷地搬上了戏台子。
**三、玉米梆子里的人情味**
在荥阳乡下,至今流传着苞谷戏救荒年的故事。光绪年间大旱,张家戏班把种玉米的诀窍编成戏文,敲着枣木梆子走村串乡。老乡们跟着戏词学:沙土地要深刨,粪肥跟着雨水浇......就这么着,硬是靠着戏文里的种地经熬过了灾年。
如今在郑州戏曲公园,每逢周末就有票友聚会。上周见个穿校服的中学生唱《收苞谷》,把智能手机往戏服里一揣,张口就是地道的豫东调:微信收款八百八,苞谷装车发万家,新时代的老农民,开着拖拉机笑哈哈......老戏新唱,听得人直竖大拇指。
**尾记**
前几天路过开封清明上河园,听见导游用普通话讲解农具展区,几个郑州来的老太太直摇头:这犁耙要配上《卷席筒》的调调才对味嘛!说着竟自顾自哼唱起来。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那调子混着玉米叶沙沙的响,恍惚间让人看见,咱河南人的日子,本就该是这样唱着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