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皖交汇处戏韵传千年——探秘亳州戏曲江湖

豫皖交汇处戏韵传千年——探秘亳州戏曲江湖

亳州老城墙根下,忽闻胡琴声穿云裂帛,梆子声铿锵入耳。这座横跨豫皖两省的文化古城,在戏曲江湖中自有一番天地。当沙河调遇上淮北梆子,当二夹弦碰撞清音戏,千年药都的戏台之上,正上演着令人拍案叫绝的南北曲韵。

一、药都戏脉:南北交融的戏曲基因

涡河商船往来如织的年代,亳州作为南北通衢,中州锁钥,戏班商队在此交汇。河南梆子的高亢激越遇上皖北民歌的婉转悠扬,在亳州城隍庙的戏楼里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。药商们建起十八座会馆,每座会馆必设戏台,山西梆子、昆曲、罗戏在此竞艳,成就了亳州曲艺甲江北的美誉。

亳州戏曲的包容性令人惊叹:曹操故里尚存建安风骨,华佗悬壶济世传说入戏,道家文化浸润唱词。城北关帝庙的百年戏台上,至今留有一声唱尽千古事,双手舞动百万兵的楹联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。

二、梆韵弦歌:四大剧种的别样风华

淮北梆子戏的铜器班子堪称一绝。亳州老艺人张广才独创的三击头开场,大锣、小锣、铙钹齐鸣,声震十里长街。经典剧目《花打朝》中程咬金跨马游街的趟马表演,演员连翻十三个空心筋斗,将豫剧的豪迈与徽剧的细腻完美融合。

二夹弦在亳州被称为戏曲活化石。这种用四股弦胡琴伴奏的剧种,保留了元杂剧的曲牌体式。谯城区双沟镇的民间戏班,至今能完整演绎《王婆骂鸡》等传统剧目,旦角的水袖功如行云流水,生角的帽翅功可单侧颤动长达五分钟。

沙河调在亳州民间有着深厚根基。农闲时节,涡河两岸的麦场上,三五个艺人支起幕布就能开唱。《刘墉下南京》的经典唱段老包放粮,用当地方言演绎的念白诙谐生动,被称为皖北的相声剧。清音戏则保留着道教音乐的遗韵,《目连救母》中的九腔十八调,将佛教故事与道家科仪完美结合。

三、古调新声: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

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工作室,00后学生们正在学习传统身段。他们创新编排的梆子戏《华佗五禽戏》,将中医养生功法融入戏曲武打,在省大学生艺术节上斩获金奖。老艺人们欣慰地说:孩子们给老戏骨装上了新翅膀。

每年谷雨时分的华祖庵会戏,成了传统剧种的竞技场。药商后裔组成的民间票友社,与专业院团同台献艺。最精彩的当属对戏环节:梆子戏《穆桂英挂帅》与二夹弦《樊梨花征西》隔台唱和,金戈铁马之声激荡夜空,再现明清时期对台戏的盛况。

这座把中药文化刻进基因的城市,正在用独特的方式守护戏曲传承。在花戏楼广场,每周日的百姓戏台吸引着八方来客。当七旬老票友与抖音网红同唱《打金枝》,当VR技术还原古戏台盛景,亳州戏曲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,正如那陈年老酒,历久弥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