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社村的夜戏:藏在祠堂里的百年戏班子

博社村的夜戏:藏在祠堂里的百年戏班子

在粤东的潮汕平原腹地,有个叫博社的千年古村。当夜幕笼罩着800座四点金民居时,总有三五老人提着竹编灯笼,踩着青石板往蔡氏宗祠的方向走。祠堂里传出的潮剧唱腔,带着海风特有的咸涩,在古村落的窄巷间流淌。

博社戏曲团就藏在宗祠西厢的耳房里。76岁的蔡其钦正对着斑驳的戏箱整理行头,蟒袍上的金线在钨丝灯下泛着温润的光。这顶七星额是光绪年的老物件,老人用潮汕话轻声念叨,指尖抚过缀满珠翠的戏冠。十二口樟木戏箱码在墙角,每口都装着百年时光——褪色的水袖、磨亮的铜钹,还有被虫蛀出星点痕迹的戏本。

每个月初一十五,祠堂天井就会搭起竹木戏台。七旬老生蔡永兴还能连翻三个空心跟斗,他年轻时在汕头戏校学的功夫一点没撂下。后台总围着十几个后生仔,最小的才九岁,跟着武生师傅练拉山膀。村里人最爱看《陈三五娘》,演到益春藏书那折戏时,台下阿婆们抹眼泪的窸窣声比台上的丝竹声还响。

这个没有正式编制的戏班,成员清一色姓蔡。农忙时他们下田插秧,农闲就聚在祠堂排戏。去年冬至,深圳来了个文化考察团,看到他们用古法熬制鱼胶贴片生,用竹膜拓印脸谱,当场要签他们去大剧院演出。班主蔡木雄摆摆手:我们这戏,离了祠堂的穿堂风就唱不出那个味了。

如今的博社戏班守着二十几出老戏,却添了新风景。在深圳开设计公司的90后蔡晓丹,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开车三个小时回村。她给戏班注册了抖音号,直播时把手机架在供桌上的铜炉旁。上个月《苏六娘》的线上演出,竟有六千多人围观,弹幕里飘满外地潮汕人的思乡话。

祠堂屋檐的滴水兽还在往下坠着水珠,戏台上出将入相的布幔被海风吹得轻轻晃动。博社的夜戏又要开场了,这次台下除了摇蒲扇的阿公阿婆,还多了架闪着红点的手机——传统与现代,在这个海边的古村落里,正谱写着新的唱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