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苑新声:探访那些传承戏曲薪火的少年人

沧州戏苑新声:探访那些传承戏曲薪火的少年人

沧州梆子高亢的腔调穿透清晨的雾霭,在运河畔的沧县艺术学校回荡。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对着斑驳的砖墙喊嗓,稚嫩的面庞与古老的唱腔形成奇妙共振。这座被称为戏曲活化石之城的古城,正通过年轻一代的接力,续写着弦歌不辍的文化传奇。

一、梨园新苗初长成

在沧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专业教室里,16岁的李月茹正在练习《大登殿》的台步。水袖翻飞间,这个来自盐山农村的姑娘已掌握十出传统剧目。每天五点起床练早功,踢腿三百次,跑圆场半小时,这是师父定下的规矩。她抹着额头的汗水笑道。像她这样的戏曲专业学生,全市共有二百余人分布在五所院校。

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沧州本地戏曲世家。青县评剧传承人王秀兰的孙女张晓艺,刚在全国小梅花评选中摘得金奖。她手机里存着奶奶录制的50G教学视频,戏校宿舍墙上贴着泛黄的工尺谱。现在年轻人能静下心学戏的不多了,但总得有人把老腔老调传下去。张晓艺抚摸着奶奶留下的戏服说道。

二、古艺新传育匠心

沧州艺校的排练厅里,戏曲教师马连成正在指导学生们使用新购置的3D全息投影设备。传统身段要配上现代舞台技术,才能让年轻人爱看。他边说边演示如何将云手动作与虚拟场景结合。这种创新并未削弱传统内核——学生们仍需每天临摹清末传下的脸谱图谱,研读发黄的手抄剧本。

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跨界课堂上,杂技生王浩正在尝试将顶缸绝活融入武戏开打。师傅说戏曲讲究'一棵菜'精神,现在我们要做'什锦菜'。这种创新实验已催生出《运河武韵》等获奖作品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。

三、运河岸边的传承者

每逢周末,沧州文庙的戏台前总能看到一群特殊观众——他们是戏曲专业的在校生,来观摩民间老艺人演出。19岁的刘子豪随身带着录音笔,记录下老票友即兴发挥的运河号子腔。这些活态传承的润腔技巧,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宝贝。他认真地说。

在黄骅渔港码头,渤海新区实验中学的戏曲社团正为渔民表演新编小戏《网韵》。学生自创的渔鼓调将拉网号子与梆子腔嫁接,赢得满堂喝彩。带队老师陈敏欣慰地说:当孩子们能用戏曲讲述家乡故事时,这门艺术就真正活起来了。

夜幕降临,沧州影剧院后台,一群少年正在勾画脸谱。油彩遮盖了青春面容,却让眼中的光芒更加炽热。他们或许不是流量明星,但正用青春丈量着传统艺术的厚度。当运河水流过千年古城,这些年轻的身影,正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