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砖灰瓦寻戏韵:沧州这些角落藏着最地道的戏曲味儿

青砖灰瓦寻戏韵:沧州这些角落藏着最地道的戏曲味儿

沧州人骨子里流淌着两股热血,一股是刚劲的武术魂,另一股便是婉转的戏曲腔。在这座千年古城里,青砖灰瓦间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,转角处说不定就藏着个能唱三天三夜的老票友。要拍出沧州戏曲的魂,可得往这些藏着老沧州味道的地方钻。

一、清风楼戏台:穿越百年的光影魔术

站在新华中路抬头望,那座歇山顶的清风楼总让人恍惚。始建于明代的戏台至今仍在开锣,每逢初一十五,沧县评剧团的老艺人们就会披挂上阵。斑驳的朱漆戏台最适合拍《穆桂英挂帅》,阳光穿过雕花木窗投射在戏服上,鎏金头面在光影流转间仿佛有了生命。拍摄诀窍在于抓住演员候场时的松弛状态——老生对着墙默戏,花旦对镜描眉,这些瞬间比正式演出更动人。

二、大运河畔的老茶馆:市井里的梨园春色

运河边的茶摊子支着褪色的蓝布棚,八仙桌上的茶碗还飘着茉莉香。这里的戏是泡在茶汤里的,票友们扯着嗓子来段《秦香莲》,二胡声混着运河水声别有韵味。拍摄时不妨点壶高末,等夕阳把运河染成金红色,抓拍老茶客眯眼打拍子的模样。掌柜的赵大爷珍藏着一套光绪年间的戏服,聊得投机了,兴许能借来当拍摄道具。

三、吴桥杂技大世界:戏武交融的魔幻舞台

往南三十里到吴桥,这里的空气都带着杂技的惊险气息。但在江湖文化城的四合院里,藏着个不为人知的戏曲秘境。红脸长髯的师傅能把跟头翻出十八般花样,绸缎戏服在空翻时绽开如花。最佳拍摄时机在清晨薄雾未散时,艺人练功的身影映在朱红大门上,恍如皮影戏里的剪影。别忘了尝尝戏台旁的吊炉烧饼,酥脆得能合着西皮二黄咽下去。

拍完照若还不过瘾,拐进胜利公园边的戏曲工作室,七十岁的刘师傅正在教孩子们耍翎子。他说沧州的戏魂不在剧院里,而在街头巷尾偶然飘来的一句唱腔里。这话不假,您瞧南川楼下打太极的老太太,云手起势时哼的可是正宗的河北梆子调门儿呢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