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街巷深处,谁在守护那抹戏韵?
沧州街巷深处,谁在守护那抹戏韵?
在沧州老城的青砖灰瓦间,总有一缕婉转的唱腔穿透晨雾。晨练的老人对着运河吊嗓,公园凉亭里飘来韵味十足的梆子声,夜幕降临时社区活动室亮起灯火,鼓板弦乐声里藏着这座城市的戏曲密码。
一、运河岸边的老戏骨
清晨五点,清风楼下的回廊里准时响起调门高亢的河北梆子。73岁的王金锁老人手持枣木梆子,一招一式仍带着当年专业剧团武生的风采。《钟馗嫁妹》的矮子步,得蹲着走完三场戏。他边说边示范,膝盖发出细微的声响。在沧县旧州镇,这样的老票友自发组成古韵戏社,每逢农历三六九就在城隍庙戏台开锣,台下白发观众们跟着鼓点轻叩藤椅,哼唱声里都是岁月沉淀的戏味。
二、年轻血液的破圈尝试
运河区文化馆的戏曲体验课总被年轻人挤得水泄不通。95后小学教师李晓雯把评剧《花为媒》选段改编成音乐课件,孩子们清脆的报花名在教室回荡。在沧州师范学院,戏曲社团的00后们玩起跨界,将梆子腔融入摇滚乐,短视频平台上获赞过万。他们用无人机航拍狮城公园的票友集会,镜头掠过水袖翻飞的身影,弹幕里飘过求定位的年轻戏迷。
三、市井烟火中的戏窝子
新华桥头的老茶棚茶馆,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变成戏迷据点。跑运输的张师傅卸完货就来唱段《大登殿》,做糖画的李奶奶放下铜勺就能来段老调。在青县盘古镇,传承六代的刘家戏班仍守着祖传的蟒袍戏箱,农闲时十里八乡巡演。文化部门统计,沧州现存民间戏曲团体47个,每年自发组织的草台戏超过300场,真正让戏曲活在市井炊烟里。
当夜幕笼罩清风楼,戏迷们亮起的手机电筒像繁星落在地面。62岁的河北梆子非遗传承人周玉梅说:戏曲不是博物馆的展品,它在早点铺的热气里,在接送孩子的电动车后座上,在年轻人刷着的短视频里。这座武术之乡的戏曲脉搏,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跳动在寻常巷陌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